第3559章 残破焕新颜(1 / 3)

加入书签

第3558章残破焕新颜

雨过天晴。

道路在太阳的照耀之下,泥泞混沌最终凝结起来,开始可以承载重担了。

在潼关之处,张辽带着前锋部队正在次第出发。

即便是在相对比较安全的局域,周边的斥候和警戒依旧一点都没有少。

先是骑兵前出,到了一定距离之后散开,控制高地和要道,后续的长长的步兵队列才跟上,最后就是大批的两轮辎重马车。

虽然说斐潜在河东平阳一带也研制出了四轮的辎重车,但是这一次进军山东,却只选用了两轮的辎重车,

四轮车的转向机构研制出来并不难,难在暂时还没有足够好的材料来制造可靠的前轮转向设备。

黄氏工房之内可以制造出单立轴的转向机构,但是这玩意不仅易损坏而且承重能力还弱,而想要更好一些的转盘式的转向结构,就需要精密金属构件,远超现在的技术条件条件了。

而且再加之四轮辎重车对于道路的要求比较高。如果是在平阳或是关中那种相对比较平坦,最主要是在斐潜的推动之下,对于官道都有重新的修葺和铺垫,即便是在雨天也不容易陷入,但是一出函谷关,那些黄土地面就不太适合四轮车了,别看现在这几天没下雨,但是万一下雨了,那么四轮车陷入泥泞当中,那可就真要人命!

还有一点是比较有意思的,就是两轮车是天生比较适合于配合骑兵作战的

就拿转弯半径来说,双轮车改装的战车,可以在狭小区间内转弯,甚至在一些路面还可以通过人力扛着通过,但是四轮车么,转弯半径至少是两轮车的一倍,在战场狭窄空间反而成为累赘。

张辽带着前锋出动,过了函谷关之后,就等于是进入了相对开阔的地域,大规模的兵马行动,是完全没有办法屏蔽曹军的侦查的。尤其是在河洛地区,肯定有曹军的明暗岗哨,远距离就可以看见大规模部队扬起的尘土,所以保持必要的机动性就很重要。

斐潜带着庞统,在土塬至上,目送张辽等人率先出发。

庞统在斐潜身边低声说道:‘刚收到了消息徐公明已经到了江陵,和曹军水寨隔江相对。若是江陵可破,这南北夹击之下,曹子孝就是只能退兵’

‘江东水军囤于柴桑,’斐潜回应道,‘虽说江东新败,未必有胆量再度出兵,但是我军也是长驱而进,长江水道粮草调运还要小心。’

庞统点头应答,‘主公放心,徐公明诸葛孔明皆为谨慎之人,定不会给江东有可乘之机。’

斐潜说道:‘川蜀水军,成军日短,江东舟船,累数众多而且江东之辈,素来毫无信誉,常行宵小之举传令给徐公明,不可大意。’

庞统应是,眼珠子转动了两下,‘主公是否之前鲁子敬,多有不敬?’

庞统直觉到斐潜对于江东没有什么好印象。

斐潜摆摆手,‘非鲁子敬之故,乃江东之地所限也。’

在大汉当下,还没有形成环境影响人的成型学说体系,只有类似于近朱者赤等的言论,而江东江南之地,可以说是从三国到明末,频繁出现‘只顾小家不顾大局’的现象,本质上其实是特殊政治经济结构下的历史规律体现。

‘江东之地,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此乃江东水军之利也。’斐潜缓缓的说道,‘然此之利,便是百姓之弊啊!’

庞统愣了一下,不太能够明白。

斐潜指了指在眼前蛇形而进的部队,‘且问士元,百姓可有此兵马?即便是百姓有此心,可有此财费乎?’

庞统自然是摇头。

‘便是如此,’斐潜微微叹息,‘兵甲所费不菲,百姓安可有之?江东水军犀利,是江东百姓之福,抑或是江东士族之福?水网密闭,河道为堑,豪强可以坞堡为据,以水军制民,抗拒府衙,此乃江东之特性也非鲁子敬,或是孙仲谋可改之,故江东多败坏,皆缘于此也。’

庞统吸了一口气,他隐隐约约能明白斐潜的一些意思。

斐潜其实有些可怜孙大帝,毕竟在历史上,三国时期江东豪强如顾、陆、朱等大族均以坞堡为据点,掌握私兵与田产,使得孙氏政权只能被迫采取‘军事打击’加‘政治妥协’的双轨策略,一会儿红脸一会儿白脸,搞到最后都变成紫脸了,或许真是被憋屈得发紫的

不仅是在三国,直至至明代,江东江南依旧如此。这种分散性的先天地域结构,演变为‘市镇经济’加‘士绅自治’的模式,形成了独立于中央的经济循环体系。因此每当中央政权试图加强对于江东江南的控制之时,便立即遭遇地方利益集团的联合抵制。

清朝初在江南屠城,或许也有一部分江南之人是为了民族在抗争,但是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当时清朝没搞明白江南的特性,还想要以对待直隶乡绅的态度来对待江南

简单来说就是没谈拢利益分配。

后来大体上谈妥了,不就水太冷了?

如今江东的部曲私兵制度,使江东的军权实际上是分散于世家大族之中,即便是主将战死,其部曲也会由其未成年子侄继承,形成‘少年掌兵’的特殊现象,其本质就是高等贵族的血脉传承,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