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0章 嵩风催鬼哭,石火照人心(3 / 3)
军埋伏?’
斥候队率说道:‘第一次小队后撤的时候,那山梁上有寒光闪动’
若是看见猎物要进陷阱了,猎人一定会尽可能的躲好绝对不露头,但是要是看见猎物反而走了,猎人多半会忍不住伸出脖子看一眼
这个时候在队列后面不同角度登高远眺的五个人,就很有可能会看到一些异常现象。
前后三次查探,就会将这个可能性放大。
只要曹军暴露一次,那么就可以断定有埋伏了
而之前的队率显然什么都没做,是他以为没有曹军,或是即便是遇到曹军也无所谓。毕竟之前他遇到曹军斥候的时候,曹军斥候大多数都会直接掉头逃跑,所以斥候队率便是以为夏侯献那一队也会逃。
‘那么既然知道对面有埋伏,’陈军候又是问道,‘若是还要进行侦测,应该如何?’
‘派遣两队三至五人小队,交替前行侦测,大队在危险埋伏点外面驻留。时不过辰,随后撤离。’斥候队率几乎是立刻就回答道。
派遣通过埋伏地点的两个小队,看起来很危险,但是实际上危险性并不算是太高。
因为当对方发现有大队人马在陷阱边缘停留的时候,往往都会有较高的‘忍耐度’,但是所谓事不过三,所以也不能派得太多,两队十人就是极限,若是有第三队,很可能就会踩破对方的底线,觉得多少也算是点肉。同时时间也不能拖得太长,一般一个时辰内就必须让前出查探的小队回旋,这个时候对手往往也会认为是前队要回去回报‘一切平安’的消息,大多数时候也不会发动陷阱。
这就基本上是踩着对方心理红线在侦查
陈军候听了,也没有说什么,而是用手在嘴里呼哨了两声,然后伸手比划了一下。
在前方的队列之中就分出了两个小队,一队三人,一队四人,一前一后往鬼哭隘口直接而去。
这点人数,显然不会让曹军就舍得动手。
很显然,陈军候在问话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了。
斥候队率看了,脸上的灰败之色又多了两分。
五十军棍,至少要砍五个甲士的首级才能抵消,这还好说,但是被夺了队率之位,想要从假行重新换成正职,就不是五个脑袋所能够的了
真是后悔啊!
另外一边,在陈军候和鬼哭隘的夏侯献拉扯的时候,马七郎带了三百人,也不披甲,尽可能的减轻自己身上的负重,用来携带弓箭,以及引火器物等等,沿着山坡艰难往上攀爬。
因为马七郎攀爬的山是一截断崖,爬上去了也下不去,自然也就没有什么近战的须求,战甲就等于是某种意义上的‘累赘’了。
马七郎喜欢这样的战斗。
不是说马七郎害怕近战,亦或是感觉远程白嫖很爽,而是现在于司马懿的旗下,接到的命令是清淅的,并且没有太多的变量。
就象是现在这样,司马懿是让马七郎拦截曹军退走的路线,就不会走到半路上又更改成为什么要飞身下山近战肉搏
若是又要远程,又要近战,那么马七郎等人携带的弓箭引火之物等等是要带着,还是要扔掉?
这才是让马七郎,以及其他骠骑兵卒感觉到舒服的最重要原因。
不是害怕拼命,也不是担心流血受伤,而是苦恼命令混乱,上了战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不清楚队友在什么地方。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象是键盘侠一样洞察全局,明晰变化,大多数的军校士官也就只能管好眼前的这一些事情,周边的这些兵卒罢了。
山东之地的所谓‘原则上’,‘理应预判’等等,对于马七郎等兵卒来说,就是噩梦一般。
如果命令只是‘原则上’的要求,那么执行者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导致标准不一。比如,某些地方可能严格执行,而其他地方可能放松,产生不公平现象。
在司马懿这里,明晰的指令就给兵卒带来更为主动性的发展空间。
就象是当下司马懿没有说要马七郎等人不穿战甲,但是马七郎等人为了携带更多远程武器,便是自动的脱下战甲,减少负重。
这种主观能动性,也只有在命令清淅,职责明确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否则什么事情都是‘原则上’,除了能够给上位者留下又当裁判又当球员又当观众的后门便利之外,没有任何好处。
带着弓箭和引火物,攀爬山涯并不容易,但是马七郎也带着手下提前爬上了山涯,还没等喘息平稳,便是说道,‘给给使君发发信号,我我们到位置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