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2章 击鼓(3 / 4)
弩之末,只要最后加一把劲
道理都是正确的,但是要去做,却不容易。
荀彧的目光掠过阵前的士兵,落在太谷关那道摇摇欲坠的西南角缺口上!
那里的守军已如风中残烛,只要再加一把劲,就能将这道屏障彻底撕碎!
也有曹军想要按照荀彧的号令继续进攻,但是他们发现即便是他们努力嘶吼鼓励,在听到了骠骑援兵的号角声之后,大部分的曹军兵卒已经失去了继续进攻的欲望。
‘上啊!快上啊!’
一名曹军军侯挥舞着环首刀,朝着身后的士兵嘶吼。
可回应他的,只有几声有气无力的应答。
三名扛着云梯的士兵跟跄着上前,他们的甲胄早已被鲜血浸透,沾满尘土的脸上布满疲惫,每走一步都象是在拖拽着千斤重物。
其中一人的腿上还插着半截箭矢,箭杆随着步伐不住晃动,鲜血顺着裤管滴落在地上。在曹军军侯的嗬斥下,他咬着牙想加快速度,却脚下一软,差点栽倒在地,若非身旁的同伴及时扶住,恐怕早已摔进关下的尸堆里。
‘废物!’
曹军军侯怒骂,但是怒骂不能改变什么。
这些曹军士兵已经拼尽了全力,他们同样展现出了超出一般人的勇气和意志力。
从清晨到日暮,六轮猛攻从未停歇,先登死士一批批冲上去,又一批批摔下来,关下的尸体堆栈得都看不清原先的地面。
不少士兵此刻早已是饥肠辘辘、体力透支。
更要命的是,骠骑军的号角声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每一声都在敲打着士兵们的心理防线
荀彧看着动作迟缓,开始尤豫不决的曹军兵卒,他知道士兵们的信心已经崩塌了。持续一天的猛攻,早已耗尽了他们的体力与勇气,而骠骑军援军的逼近,更是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想再说些什么来鼓舞士气,却发现喉咙象是被什么堵住了,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看着那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士兵,看着那道近在咫尺却始终无法攻破的缺口,终于明白
道理虽对,可当士兵们连站都站不稳、连刀都握不住时,再正确的道理,也无法让他们重新燃起斗志。
荀彧眼中充满了不甘。
可是又能奈何?
近在咫尺啊!
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时间了。若是再强行进攻,等到骠骑军的援军抵达,只要一个反扑,已经疲惫的曹军必然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荀彧仰天长叹,声音嘶哑地说道:‘撤兵’
随着收兵的号角声响起,曹军士兵如蒙大赦,纷纷扔下手中的武器,跟跄着向后撤退。
荀彧最后望了一眼太谷关的城墙,看着那道摇摇欲坠的缺口,心中满是遗撼。
他知道,自己错过了攻破太谷关的最佳时机,而这一次错过,或许就意味着再也没有机会了。
太谷关城头,硝烟尚未散尽,血迹浸染了垛墙夯土,呈现出一片刺目的暗褐色。曹军如潮水般退去,留下了关前狼借的战场和扭曲的尸体。
司马懿扶着一处破损的垛口,脸色有些苍白,呼吸略显急促。
他身上多处带伤。
小伤口久不提了,最危险的莫过于被某国曹军兵卒当胸砍了一刀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胸甲上那一道深刻的斩痕
心中不免还有馀悸。
‘仲达兄!’一声沉稳的呼唤自身后传来。司马懿回头,只见王昶顶盔贯甲,大步走来,‘曹军已退,王昶来迟,险误大事。’
王昶拱手,语气中带着一丝歉意与庆幸。
司马懿压下身体的疲惫、伤痛与心头的馀悸,站起身来,郑重还礼道:‘文舒不辞劳苦,星夜来援,方稳住了局势,何言来迟?若非文舒及时赶到,太谷危矣!’
司马懿他这话发自肺腑,绝非客气。司马懿望着王昶风尘仆仆的模样,甲胄上还沾着未干的尘土汗渍,衣袍上也是一团团的盐花,显然是一路疾驰而来,连片刻休整都未曾有过。司马懿清楚此刻若说出半句抱怨之语,不仅是对王昶援军的不公,更是使得双方产生隔阂的愚蠢之举。
此时此刻,恐怕只有奇葩的蠢货才会说什么‘怎么这个时候才来?’
亦或是‘为什么不能快一点?’
‘不会超车吗?’
‘不知道我这很急么?’
先不说太谷关地处偏僻,通往此处的山道本就崎岖难行,骑兵虽以迅捷着称,可在这样的路况下,能在接到消息后短短数日内赶至,已是竭尽全力。
司马懿曾亲身走过那条山道,深知其中艰难,别说‘超车’,即便正常行进,都要时刻提防滑入山谷,跌落路边的悬崖。
稍有差池,整支持军都可能折损在半路上。
更重要的是,此刻太谷关守军已是强弩之末,若因几句不当之言寒了援军的心,日后再遇战事,谁还会愿意拼死驰援?
乱世之中,军心与团结远比一时的口舌之快重要得多。
司马懿经历过这些时日战场搏杀,深刻体会到一支军队的凝聚力,是有多关键。
王昶带来的不仅是兵力上的支持,更是让守军重新燃起斗志的希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