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9章 内省不疚,中心摇摇(3 / 4)

加入书签

然已经考虑过檄文发布后的连锁反应,表示会对后方,也就是幽州和冀州北部的防区内的维稳做了相应部署。

然而,当张辽他告辞离开北域军营,返回自家临时营地的路上,一种更深沉的忧虑渐渐的涌动上来

赵云有没有在‘防备’他?

亦或是,赵云愿意不愿意

张辽不由得叹了口气。

与赵、魏二人的会面,并未完全打消他的疑虑,反而让张辽看到了当下更复杂的局面。

尤其让他心头沉重的是,听闻赵云所言,在北域军南下途中,不少冀州县城都是望风归降。

这说明冀州依旧是那个冀州,没有什么太多的变化。

这些城池的官员士绅出城迎接时,脸上堆着谦卑的笑容,话语里满是恭维,表示坚决拥护骠骑将军。但只不过是城头变幻了旗帜而已,可城里面走动的,依旧是那些熟悉的、盘踞地方多年的面孔。

衙门里的胥吏,街市上的豪强,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他们只是换了一个效忠的对象,其赖以生存和汲取利益的旧有规则,似乎毫发无伤。

斐潜发布的檄文言辞犀利。

可是当年曹操发布的举贤令就不强硬么?

或者更远一些,山东士族所发布的,又有哪一次的檄文不是振聋发聩,惊天动地?

可后来呢?

现在那些陈旧的,腐朽的,原本属于山东之地旧天下的砖石,似乎正试图巧妙地嵌入新世界的墙基之中,甚至可能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这巨大的反差,让张辽感到一阵莫名的寒意。

如果战争的结果,只是换一批人坐在上面,而下面的结构依旧,那浴血奋战的意义何在?

《告天下士民书》中的那些美好愿景,又如何能够实现?

这种阻力或许并非来自明刀明枪的反抗,而是这种无声的、无处不在的侵蚀与同化。

还有赵云

之前那些传闻

怀着这般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张辽回到了自己的军中。

已是晚脯时分,夕阳的馀晖给连绵的营帐镀上了一层暗金。

空气中弥漫着伙夫营煮食的米粥和咸菜的简单香气。

张辽心中烦闷,便信步走到一处士卒聚集用餐的火堆旁。

兵卒们见到将军到来,略显紧张地起身行礼。

张辽摆摆手,示意他们不必多礼,随意地坐在一根倒下的圆木上,接过亲卫盛来的一碗粥,就着咸菜,默默地吃了起来。

起初,兵卒们还有些拘谨,不敢大声说话。但见将军并无架子,只是低头喝粥,气氛便渐渐松弛下来。他们开始低声交谈,内容无非是今日的操练、家乡的琐事,以及

张辽原本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并未留意兵卒的闲聊,到几句对话飘入他的耳中。

一个略显稚嫩的声音,听起来象是个新兵,‘那啥,王三哥,上头嗦滴是真滴么?打完仗,像俺这样,也能分地?’

另一个粗豪的声音响起,带着几分见多识广的口气:‘嘿!娃娃,大将军说的话,那还能有假?你没听文书官说吗?在关中、并北,早就这么干了!只要立了功,就能有自己的地!’

‘乖乖’又一个声音添加,带着难以置信的感叹,‘那那要是真的,俺们这仗打得值啊!以前打仗,除了饷钱,还能图个啥?而且连兵饷都不得全呐!现在,可就有盼头了!’

‘可不就是!’粗豪声音附和道,‘以前当兵吃粮,混日子呗。现在不一样了,大将军说了,以后凭军功,不仅能分地,还能当官!俺们这些泥腿子,也有出头之日了!这他娘的不是为别人打,是为自己打!’

一个年纪稍长的老兵,声音沉稳些,‘不光是地。檄文上还说,要兴什么实学?娃儿以后也能上学堂,认字学本事,不用世代睁眼瞎了。这要是真能成那可是天大的恩德啊!’

‘所以得拼命打啊!’粗豪声音陡然提高,充满了干劲,‘把曹军揍趴下!把那些挡着骠骑大将军新政的龟孙子们都清理干净!咱们的好日子在后头呢!’

‘对!揍他娘的!’

不远处的篝火堆边上,响起一阵压低却热烈的赞同声。

兵卒们的脸上,在跳动的火光映照下,闪铄着一种名为‘希望’的光芒。他们用最朴实、最直白的语言,解读着那份檄文,将其转化为最切实的渴望和最强大的战斗意志。

张辽端着粥碗,整个人如同被定住一般,僵在了那里。他听着这些粗粝却无比真诚的话语,心脏象是被什么东西猛地撞击了一下,剧烈地跳动起来。

他之前一直在思考什么?

他在思考赵云,思考魏延,思考士族可能的反弹,思考地方势力的阳奉阴违

他站在一个将领、一个高层军官的角度,担忧着战略战术的难易,担忧着政治博弈的复杂。

可他唯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

这份檄文,究竟是为了谁?

张辽猛地醒悟过来。

主公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发布檄文,其深意或许正在于此!

是的,它会激化与旧既得利益者的矛盾,会让征服之路变得更为艰难,正如赵云所担忧的那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