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1章 室于怒,市于色(3 / 3)

加入书签

,为兄作嫁衣耶?届时功败垂成,兄自可一走了之,我蒯氏则复巢无卵矣!’

蔡瑁闻言,不禁讥笑:‘异度何必顾左右而言他?异度所虑者,岂是诸葛、廖李之馀力?骠骑军今势如何,还用我等分说?’

蒯越与蒯良交换了一下眼色之后,问道:‘若以德圭兄之意,越虑者何?’

蔡瑁大笑道:‘异度之所忧,乃骠骑大将军斐公新政之下,士族田亩受限,仕途改易,恐损及蒯氏根本耳!何必以虚言掩实忧?’

被蔡瑁一语道破心机,蒯越一时语塞,蒯良亦面露尴尬。

沉默片刻,蒯良方缓声道:‘德圭兄既已明言,我等亦不讳言。骠骑新政,于士族确如雷霆。若依其法,我辈祖产积累,世代簪缨之基,将置于何地?此实为我等最大疑虑。

蔡瑁见时机成熟,神色缓和下来,带着几分洞察世情的意味:‘二位之虑,瑁初至武关商县时,亦有同感。然瑁在商县盘桓数日,所见所闻,颇有感触。若在往日,刘景升时也罢,曹孟德时也罢,似商县这等兵家往来之地,必是商旅裹足,百姓流离,士卒怨声载道。然骠骑治下之商县,虽军伍肃然,市井却未见惊扰,商贾依旧往来,平民各安其业,兵卒虽亦有劳骚,然军纪严明,未见扰民之事。此乃瑁亲见,非虚言也。’

蔡瑁看了看蒯良,又看了一眼蒯越,沉声说道:‘异度所虑,人之常情。然异度亦当知晓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昔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服诸候,岂必待兵甲之利、粟米之饶乎?所恃者,民心耳!今曹氏在荆,苛政如虎,士卒如狼,百姓怨嗟,道路以目。此正孟子所谓“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骠骑大将军斐公,倡仁义,布新政,天下瞩目。其麾下诸葛孔明,亦与瑁连通声气,愿助我荆襄士民,光复故土,再建家园。此非“道”乎?此非“助”乎?至于兵粮之事,瑁虽落魄,然蔡氏在荆襄故吏门生尚未尽散,仓促间或可募集壮士数百;且这荆山汉水之间,岂无忠义之士,思安厌兵?若我辈登高一呼,联结四方,据险而守,外结骠骑为援,内抚百姓之心,何愁大事不成?纵使一时艰难,犹胜于坐以待毙,使祖辈基业,尽毁于手也!

蔡瑁观察着蒯氏兄弟若有所思的神情,继续说道:‘至于士族前程,瑁亦细加探问。骠骑之法,虽抑土地兼并,然并非绝士族之路。沔南黄氏,精于匠造,为骠骑所重,此就不用多言了,就说那河北甄氏,长于商道,如今也是在长安之中,再起字号,富甲一方!又有那河内司马氏,迁徙河东,原应是潦倒窘迫,如今却据矿冶之利,地位超然!如此等等,不必赘言!可见在骠骑新政之下,士族若只知固守田亩,确然前景黯淡,然若能顺应时势,或投身百工技艺,或开拓商路货殖,或掌控山川之利,未尝不能别开生面,再创辉煌!’

茅屋内陷入长时间的沉默。

江风穿过破窗,发出呜咽之声。

蒯良与蒯越交换着眼神,神色变幻不定。

蔡瑁的话,无疑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和煽动性,但也充满了不确定性风险。

骠骑军的支持能到何种程度?荆州本土势力还能凝聚多少?一旦起事失败,蒯氏将面临万劫不复的境地。然而,继续依附显然已不可靠且在走下坡的曹氏,或者在这乱世中无所作为,蒯氏家族的前景同样黯淡。

良久,蒯越终于长叹一声:‘德圭兄一席话,如雷贯耳,令人深思。然兹事体大,关乎宗族存亡,不可不慎。《书》云:“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兄既有所图,亦需有所备。我等需时日详加筹算,连络旧部,探查虚实,方可决断。今日之会,且定连络之法,互通声息。待时机稍熟,再议后续,如何?’

蔡瑁却摇头笑道:‘若是如此,二位可自去……’

蒯良皱眉,‘德圭兄,你这是何意?’

‘瑁有闻,“深耕易耨,耕耨失时,则无获也。”’蔡瑁盯着蒯氏二人,‘此乃“时”也!何须待之?莫非等到“无获”之时,再来哀叹悔恨否?瑁已哀蔡洲毕,不知二位欲叹于何时?’

夜长梦多,这一次都敲不定事情,难道还要继续消耗时日?

蒯良蒯越相互看看,最终压低了声音,‘德圭兄,不知……’

蔡瑁也同样压低了声音,三个脑袋凑在一起,如此这般这般了起来。

且不知道这三人凑于一处,究竟能不能超过诸葛亮的谋略智慧,但是三人无疑是荆州当下的臭皮匠了,至于是缝补,还是切割,亦或是雕刻花纹,也就看这三个皮匠的手艺如何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