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2章 太清观(2 / 3)
迸发出无穷璀璨的金光,金光又化作无数光点,散入无尽平行时空。仔细看去,每个光点中都蕴含着一篇《白莲圣经》:
“尔时白莲圣境,开混沌于未判,立净土于太无。其天浩浩,梵炁周流九万轮;其地苍苍,莲光普照三千界。七宝林中演妙法,八德池中涤尘心。过去未来,皆驻此刻;十方三世,共证菩提。玉宇琼楼接虚空,金绳界道引迷途。一念清净即净土,此心光明即家乡。
圣境之中,有九品莲台,层层递进。下品莲台接引善信,中品莲台度化贤者,上品莲台载圣超凡。每至子午交泰之时,天雨宝华,地涌金莲,万千璎珞自虚空中垂落。有白鹤衔经,青鸾献瑞,诸天仙真往来不绝。
修行之人,当以诚心持诵真经,观想莲台。初时见一点灵光,渐次展开,化作无边净土。若能持之以恒,则自身灵台亦能化作莲台,接引圣境之力,成就无上道果。此乃以心印心,以境化境之妙法也。”
经文之后,隐约可见一幅《白莲圣境图》,其上题诗云:
“一念生净土,莲开万象新。
真空含妙有,无相纳乾坤。
因果盘中转,时空镜里尘。
此心即圣境,何须向外寻?”
图画之后又重叠着三维的白莲圣境,形成了文字为骨、图画为肉、圣境为魂的三位一体结构。而最重要的,是将一维的文字以零维的思想、概念的方式深植众生心中,这正是白莲大道至高奥义——心中净土。
白莲花踏足这片以零维心念构筑的“心中净土”,环视着这片尚显空蒙的新生圣境,不由得长叹一声。这声叹息中带着几分不甘与无奈——先前近十年的苦心经营、以白莲圣境为根基设下的种种布局,此刻皆已烟消云散。真可谓是一朝回到解放前。
更让祂心头沉重的是,原本凭借白莲圣境对诸般法门的压制之效,此刻也已荡然无存。若要重新构筑这等玄妙规则,非得从头再来不可。好在如今白莲教已在此方多元寰宇扎根极深,成为主流教派,所能调动的资源与信众愿力,远非初创时期可比。
以白莲花事事求全的性格,既然要重立规则,自然要做得尽善尽美。祂凝神推演,指尖流转着万千道韵。此界之中,尚有太清观这等传承悠久的圣人道统,新的规则须得既能压制诸法,又不能断绝他人道途——这其中分寸的拿捏,最是耗费心神。
“这般完美的规则构筑,岂是三年五载能够成就的?”白莲花微微蹙眉,心中已然明了,若要达成预期,少说也要耗费数年光阴。
而这几年的空窗期,已经足够那三位主宰转世身将这个世界搅得天翻地覆了。想到此处,白莲花眸中闪过一丝复杂之色。那三个小家伙虽然没带着前世的宿慧转世,但是,毕竟是秦玄那厮的门人,祂的弟子门人哪个是消停的?如今少了白莲圣境的压制,只怕会更加快去。太清观那边,怕是免不了一场腥风血雨。
就在白莲花潜心推演新规则之际,许归墟、许初弦与乔奥·西雷三人已循着太清道统的微弱感应,来到了昔日的修行界第一宗门——太清观。
作为曾经反白莲教联盟的盟主,在白莲教得势之后,太清观的下场自然凄惨。如今的太清观,只剩一个大不过方圆十里、高不过五十丈的“小破山头”,虽比那些没有根底的小宗门强些,却连中等宗门都比不上了。
“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玉阶直上九霄,金殿遥接紫微。祥云缭绕,常闻鹤唳青冥;瑞气蒸腾,时见龙蟠碧落。讲经台上,天花乱坠惊四座;悟道崖前,地涌金莲动八荒。万修来朝,群仙共仰,剑光冲牛斗;千宗俯首,众圣同钦,道韵贯乾坤。”
“断壁残垣,荒阶蔓草埋玉磴;颓檐败瓦,冷雨凄风叩朱棂。丹墀苔浸,不见昔年鹤驾;经阁尘封,空余往日龙章。十里荒丘,孤峰寂寂连云海;数间茅舍,寒殿萧萧锁暮烟。香火断绝,唯余野狐眠石榻;道统式微,空闻寒鸦啼晓霜。”
三小立在这破败山门前,望着那摇摇欲坠的“太清观”匾额,许归墟眸光深邃:“这便是我们要重振的太清正统?”
许初弦指尖轻抚斑驳石柱,感受其中残存的道韵:“虽已式微,根基犹在。”
许归墟上前轻叩那扇斑驳的木门,门轴发出刺耳的“吱呀“声,缓缓开启一道缝隙。一位须发皆白、道袍打满补丁的老道士探出身来,浑浊的双眼打量着三位气度不凡的少年。
“诸位小友,来我太清观所为何事?“老道士声音沙哑,却仍保持着道门应有的礼节。
许初弦上前一步,执道家礼:“晚辈三人云游至此,见太清道韵犹存,特来拜谒。
老道士苦笑摇头:“如今的太清观,连香火都难以为继,哪还有什么道韵可言。“话虽如此,他还是将三人引入观内。
穿过荒草丛生的庭院,来到正殿。殿内蛛网密布,唯有那尊太清道德天尊像还算整洁。雷注意到,老道士经过雕像时,总会停下脚步,细心拂去上面的尘埃。
“贫道清尘,是太清观第三十七代弟子。“老道士在殿前的石阶上坐下,“观中原本有百余弟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