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红晶之谜(6 / 8)
教授和赫连祁马教授寻求帮助。 三管齐下,冯?布南教授不在乎谁能或谁先揭开红晶之谜,他只要知道红晶引力的真相! 预料中的震惊是必需有的,震惊过后,赫连祁马教授马上展开试验,但一开始试验就被他搞砸(就现象而论)了,红晶被他给‘冻死了’!冻成一堆红色粉末,导致接下去的步骤被迫取消。试验因变故失去方向。 侯孝义手持试管,长久注目,陷入沉思……这些粉末殷红如血,比晶体状态下颜色要深沉得多,科学家的直觉告诉侯孝义:如此纯净的色泽,往往意味着该物质的分子结构具有非凡的稳定性和延展性…… 在对该物质进行水溶性测试时,侯孝义将‘冻死’的半试管粉末倒入准备好的纯水容器中——粉末仍出乎侯孝义意料地立即以内眼几乎不可见的速度迅速溶解,水色眨眼之下就变做血红。 半器皿水并没有淡化粉末的颜色,就像它是一瞬间由粉末状态变为液态,而体积却胀大了不知多少倍! 随后侯孝义将这一盆子红水倒进更大的容器中…… ……侯孝义站在泳池边,眼前晃晃乎乎一池‘血水’,似有似无的一种特别的气味,又似乎只是心理作用,几个学生圈在他的身后说不出话来,侯孝义眼中有些恍然如梦,禁不住想:难道,它可以无限溶解吗……? 最后,赫连祁马教授给出的建议是:去问问老闫,是不是与引力分级机制有关。这与冯?布南教授想法一致,他敏锐嗅觉到正确方向。 阿尔法?达卡无条件为闫圆圆教授提供其在斑条国最好的实验室,并以其绝对实力满足闫氏所有实验要求。更承诺:将为闫圆圆教授领导的科研机构提供此后十年的不限额研究及实验经费。 而在实验开始之先,在闫氏脑中徘徊不休的却是另一个问题:引力到底是什么?如果引力不是力,而是如那位女学者(自尊心使然,他不愿称海因为学生)所说,那她的共性互通原理是如何在引力分级机制中实现的呢?难道粒子之间有通信功能和通信机制吗? 是不是换言之,微观甚至宏观世界的运行个体,实际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吗?难道,宏观的天体、微观的粒子,它们之间竟存在语言体系不成?! 作为一个科学家,闫圆圆教授心理上不愿意接受脑中的‘胡思乱想’,但一个科学家所独具的直觉告诉他:闫氏理论,不能解决红晶引力问题,引力分级只是表象,此路想要揭开红晶引力之谜,必将是一条死胡同!他不是一个恃才固拒的人,自认还不具备可恃之才;或许那位女学者的理论才是关键。 若宏观宇宙和微观粒子和基本物质世界都遵循共性互通的原则,那包裹红晶的彗星类岩物质为何不具备红晶的排斥性质,却可以与红晶共存? 是不是那包裹红晶的彗星类岩物质,便是红晶之谜的突破口? 闫圆圆教授仔细研究那位‘十七岁女学者’的理论及架构,并代入思考红晶与彗类(彗星类岩物质)及行星级天体之间的引力关系。他尝试性首先拿语言学中的语言表性特征作比:不严谨地假设宇宙物质界存在一种与人类语言功能近似的通用语言,然后逐级划分出层级语言,并且每个层级都有其层级标识作为语言倾向,以此解释‘共性’;而共性的对立面则功能完全相反……闫氏不得不承认,他把自己置身在哲学领域、甚至他根本无法接受的领域当中去了。 他以太阳系作为思考的参照系:按照‘十七岁女学者’的理论,太阳的核心标识(仍称其为核心引力源)与系中各天体的核心标识及小到微观世界中的原子核核心标识同源,不同之处仅在于标识中的层级信息。那么按照共性互通原则,个体之间的智慧倾向性的导向实行势必会导致向心运动的产生! 也就是说,若不存在共性的对立面,宇宙最终会收缩成一个点,借用科学神秘派的叫法,可以称之为‘奇点’。而非共性的存在与共性在同一个体上达到某种平衡,代入天体理论体系中,最直接的观点是:以恒星系为例,本星系中,行星及同级天体其核心标识源实际上是在向着恒星的核心标识源做向心运动,但共性的另一面却在做斥心运动,一但平衡被打破,要么行星会飞向恒星,要么飞离恒星;以原子系统为例,原子的核外粒子的绕核运动,实际上是一种向心运动和斥心运动的争夺战。 宇宙天体的最终运行结果,就表象趋势而论,是要走向‘奇点’。但趋势只是表象,仅仅只是表象。 闫氏以此代入悖论体系中,切取线性宇宙中无限循环的其中某一部分,并放大说明:宇宙,是否便是原子核的宏观展现,而原子核便是宇宙的微观缩影? 宇宙和根粒子(宏观基本粒子的无限微观循环),在一条大与小两个方向的直线上将永远无限循环下去? 把宇宙缩成粒子,才发现宇宙只是一个粒子?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