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红晶之谜(7 / 8)
粒子放大成宇宙,才发现宇宙中充满粒子? ……这便是令无数天体物理学家恐惧的悖论自陷吗? 闫圆圆教授无法继续思考、根究这个问题,他无力再在这个方向上继续前行;这条路的前方一片无限深远的迷茫,他没有勇气、也没有时间、甚至也没有‘权力’付诸执着…… 在三天的不懈努力的心态调整之后,闫圆圆教授成功把重燃的精力和执着投注到基础物理的实验科学轨道上来,并重新把注意力转移到解决眼下问题的需要当中——彗类,是否便是解开红晶之谜的关键? 闫教授绝望地看到,他‘中毒’了!当他才要启动实验程序,脑子里立即想到的却是:是否彗类具有一种语言翻译机制或功能?它可以听懂红晶语,同时也可以听懂行星类天体的语言?而自己需要搞清楚的是:它如何付诸实现? 实验预备阶段,闫教授想到:前人曾一度炒得热火朝天的量子纠缠现象,是否其根本就是粒子之间共性互通的某种超时空语言功能的实行结果的体现?而人们一直苦于难觅其踪的宇宙最基本单元——弦,可笑并非是一种近乎虚无的一维实(或物质、或类物质体)体的存在,而是粒子语言的实体化显形?而终极微观世界的根粒子(或称最基本粒子)语言实际上是远远要比人类语言复杂的多的多的终极语言;并且是全向贯通所有维度的通识语言,并存在维度层级标识? 而目前人类仅能获知的最小物理层级——粒子,其语言只是全维度通识语言中‘网、树叠合型全向拓扑结构’体系中的某支系的末节部分的片段(或片面)? 闫教授唯一能着手的实验,仍然局限在基础上。他首先按部就搬地取彗类岩样,希望从其微观结构中找到线索。这一步与冯?布南教授最初的实验步骤重合,不同之处在于:实验方向和阶段目的的不同。 意料之中,实验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闫氏思考粒子通信机制(或简泛定义为粒子语言)与引力之间的关系及作用原理: 首先,引力实质上是否便是一定时空区域内层级共性标识下,遵行层级范围内共性互倾原则的粒子的向心运动的具形性表现? 是否层级标识,便是范围内粒子作向心运动的‘心’,即所谓‘核心引力源’?那么,从非专业的常识角度,核心引力源应该也具备‘斥心’功能。闫教授尝试将其理解为‘指令’——也就是说,核心引力源至少可以发出让范围内粒子作向心运动或斥心运动这两种指令。 那么,层级标识体显然具备某种共性互通原则下的特殊权限。 以人文角度解释这种行为(假定这是一种行为):我(核心引力源或层级核心引力源)对你们(范围内粒子),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想要验证粒子是否在做向心或斥心运动,唯一的技术手段只有通过观测其宏观引力表现。 实验中,当将彗类全向包裹红晶时,通过虚拟测绘其引力波,发现彗类居然可以同时发出两种频率的引力波形,这在物理学中是不可想象的!而在行星、彗类和红晶这一物质层级,行星和红晶则只能发出单一频率的引力波形。闫教授把彗类的两种引力波形分别与行星引力波形和红晶引力波形进行比对,无论数据或虚拟图形则完全重合。 浅层定性:彗类,是行星与红晶之间的兼容体。闫教授由此确定了下一步实验的研究方向。 闫教授尝试在红晶的原子系统中寻找答案。首先以常规手段计算并测绘出系统中粒子的运行轨迹(轨道偏心率、轨道面位置、轨道畸变、轨道周期、轨道方向变化等)、自旋(方向、周期、动能、静态倾角及动态倾角、能量跃迁等)、振动(波长、谐振时长和间隔及能增、同频共振时个体间空间位置及几何关系等)、质心与绕行粒子单位时间内的位置及几何关系及数学关系、宏观原子系统的运行及内部变化与系统间关系(自旋规律、能量范围、几何关系等)等。 并代入全息模拟系统,生成非实时(现实时空)全息动态图景——闫教授看到的动画使他微感眩晕,心脏仿佛失重一般飘浮起来,他感到呼吸略有不畅:这好像一个小宇宙,无数个原子星系在进行着复杂而神秘的规律运行;如此奥妙,知其规律,却看不出规律何在。 他就像一个无知的孩子,面对一块打开后盖的自动钟表的机芯……知其规律,不知其规律。 仍是一筹莫展,但智能模拟系统经过数天的全功率运算,给出猜测性意见:红晶的原子系统中,其绕原子核质心运行的核外粒子中的电子,在规律的间断时间内,其运行轨迹是可预测的;并且存在逆运行和电性反转现象——考虑全力场诱因……可以此着手。 简要的说法,在规律的时间间隔中,红晶的原子系统在时间之外存在时光倒流现象?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时光倒流如何不会发生在时空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