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得辽望宁(4 / 4)

加入书签

只可惜,现在这个后者也被朱允炆调走,自己也就可以尽情施展手脚了。

正因如此,朱允炆才会催促李景隆在冬季北上作战,因为再拖下去,大宁恐怕都不用朱棣去,就自己南下投靠朱棣了。

想到这里,他眺望远处的大海,呢喃着:“我能守住辽东吗……”

朱高煦眼馋那地方的人口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从开战之初他就等着机会。

“弟兄们,都知道殿下赏赐丰厚吧!”

吴高感叹着,可他也清楚即便自己一开始想到,也无法阻止金州丢失。

朱高煦低头编撰教材,询问着沈阳情况,徐晟却摇摇头:“那耿瓛一直在城内守城,近来巡哨的弟兄们常听到城内有打砸声,恐怕是柴薪不足,已经到了推屋拆木的地步了。”

比起出城打倭寇,守城要安全太多了。

只是他这话才说完,刘真就面色复杂道:“那山东战兵和备倭兵都被调往北边去了,朝廷任命长兴侯为征虏大将军,北上征讨燕逆。”

不足两万人强攻五六千人驻守的城池,即便拿下了也死伤惨重,无力北上为盖州、沈阳解围,更别提辽阳和海州都投降了。

“沈阳粮草充足,但柴薪却只能通过浑河上游的抚顺运送。”

“九十多万亩地,不分弟兄们点吗?”

唯一让朱高煦感到惊喜的,是粮草充沛的辽阳也投降了。

只是守城一月便发二十亩赏田,别说渤海出身的兵卒,就连他们,乃至城内的男丁、健妇们听到,估计都会奋勇走上城墙,跟着渤海军一起守城。

不多时,吴高便将朝廷赐下的调兵令牌交给了刘真,自己在文林郎及其护卫的监督下上马,往复州返回。

“好啊!好!”得到了确认的朱高煦起身,忍不住嘲笑。

“我以人头对诸位保证,一月之内,殿下必会带兵为我等解围。”

吴高会着急南下,而海、盖二州的粮食早就被吴高调走,吴高本以为等金州粮食运抵可以补给二州,却不想金州被朱高煦截胡。

吴高一走,就是自己举大军拿下辽东的最好时机。

金州的老军户们,奋斗了十二年时间,也不过在金州开垦出了十四五亩余田,期间还得与倭寇搏杀。

他是亲自跟朱高煦一起打过仗的人,他很清楚朱高煦的勇猛。

面对他的询问,朱高煦先回应,而后又吩咐道:“拿下金州后,你们立马将让人砍伐木料,用挽马运往金州的船厂。”

虽然他没有直面吴高他们所说的渤海军火炮和火器,可从兵卒的只言片语中,他还是能了解到那些火器的威力。

“这规模,恐怕有两万人了吧?”

南下之前,朱高煦就许崔均便宜行事,每人二十亩的赏田虽多,但与城中五十余万石粮食相比根本不算什么。

在营盘内,刘真面露难色的与风尘仆仆赶来的吴高说着当下困局。

“拿下金州后,第一时间派人传信告知我。”

大宁的人口迁入北平太浪费了,只有给辽东和渤海才能利益最大化。

现在海盖二州城中无粮,又见吴高没有营救,自然只剩下了投降这一条路可走。

“就按十七万来分田吧。”朱高煦停下了编撰,拿起几本《鱼鳞图册》看了看。

“我们能守住吗?”

金州城头,被拔擢为指挥使的郑峻看着城外那延绵的营盘,感叹开口,一旁的崔均虽然年纪不大,却老成的颔首认可。

吴高还未想到来人会是谁,却见先前离开的刘真又黑着脸走了回来。

渤海十七万百姓加上辽阳等地的十七万百姓以及五万军队,这七十多万石粮食足够他们这近四十万人吃到入冬。

自己不用撑到中后期,只要能迅速拿下辽东,然后趁着造船时前往拿下大宁,迁移大宁人口填补辽东、渤海,再从朱棣那里搞来粮食就再无后顾之忧。

对此,朱高煦自信道:“你须得相信他,那刘真顶多不过两三万兵力,崔均只需要守住半个月,王义就能破开复州城,南下将刘真驱赶到九连城。”

思绪此处,朱高煦也不免对大宁的兵马流下了口水……

《渤海纪事本末》:“建文君闻辽多失地,随撤高入京,擢刘真总管辽事,上闻大喜。”

《明世宗实录》:“高多失地,建文君疑其养敌自重,遂撤换真,上闻曰:‘吴高怯而刘真勇,叹遇敌手,遂命王义遣兵万八南下牵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