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军备(2 / 4)
“张卿,朕欲军器监诸作坊月造火铳一万杆、全钢板甲三千套、火炮十门,不知三司可安排得来?”
另一个在殿中听候旨意的却是新任三司副使张崇训,宣徽北院使、判三司张美要忙的事情太多,涉及盐铁和军器监的事就归了张崇训管辖。
“陛下,经臣查核,现在最新式的火铳月产上了一千杆的话,每杆合钱七贯,重七斤,连枪头在内需耗铁五斤,月产一万杆,一年就要用钱八九十万贯,耗铁六十万斤;全钢板甲月产上了一千套的话,每套合钱三十贯,重三十斤,月产三千套,一年就要用钱一百余万贯,耗铁一百余万斤;一门火炮用钱二百贯,耗铁千斤,月产十门,一年用钱两万多贯,耗铁十余万斤。这总的算下来,需要用钱近两百万贯,耗铁两百多万斤。”
张崇训很快就把相关数据罗列了出来,就是没说可不可以安排得过来。
不过郭炜当然是听明白了,自嘲地笑了一下:“哈,是有一点多啊……这岁入也才一千万呢,一年产铁也才五百万斤。
不过,朕记得用了新式炼铁法以后,铁产量一直是在大幅增长的,耗铁量应该不是问题;至于这用钱嘛……
之前弓弩院每岁造弓弩不是以百万计么?既然停造弓弩箭矢,相关物料的课征自然也应该罢废,这里可以省下不少钱吧?而火铳用铁料全由官产,只是需要征调些木料,比起弓弩箭矢对民间的课征少得多了,也能稍解民困吧?
东西作坊之前不造全钢板甲,却也要造其他铁甲,每岁都有一两万套,每套的用铁和用工都比全钢板甲多。若是今后停造一切其余铁甲,只需专力制造全钢板甲,耗费不会更高吧?”
“陛下圣明!臣回去后细细算来。”张崇训没想到郭炜还掌握了这么些资料,刚才自己都没有去细想,心里面偷偷地擦了一把汗。
其实官营作坊制造这些东西费多少钱只是个核算方式,工匠的开支是做不做一直都会有的,大多数物料也是官营作坊生产的或者从民间课征的,真正花钱从民间买来的并不多,也就是说实际从官府岁入中开销的份额一向不大。
现在郭炜计划进行的生产变化,只是转移了一下用工用料,而且真的是主要用料换成铁以后,对民间的课征反而会变轻,最后朝廷在兵器上花的钱不见得会增加,而整个国家为此付出的代价可能还会下降。
“再说了,前番军器监转交给文思院制作的琉璃镜,今后向民间出售的收入也要分军器监一份;江南每年的贡奉也有数十万,还有补偿朝廷赐盐三十万斛的土贡数十万,这些钱也应该给军器监。对了,朕还让你安排泰州海陵监等地试着晒盐,可成功了没有?”
第十七章军备
皇后有娠的喜讯让宫中与朝中都是一阵欢欣鼓舞,消息传到了潞州,身为国丈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更是喜气洋洋的,不日即发兵攻入北汉,焚毁其平遥县军营官署以示庆祝。
郭炜的感觉就比较复杂了,他固然是为此而高兴的,可是偶尔因此勾起了前尘往事的回忆,又别有一些伤怀。另外出于对这个时代医学水平的不信任,郭炜实际上比太后、宫人和太医们还要紧张李秀梅,所以他的晚间娱乐活动又减少了,剩余的精力却需要宣泄,为此付出代偿的就是几个军司和军器监、造船务等部门,经常被驾幸视察的郭炜给撵得鸡飞狗跳。
“军器监东西作坊及都作院历年所造火铳计有四万余杆,剔除逐年装备锦衣卫亲军并战损的数目,仅够全面扩充后的五万锦衣卫亲军配备。
显德七年初,军器监遵旨停造各式弓弩箭矢,弓弩院的工匠全部转入铠甲和火铳制造,因此可以做到月产火铳一万杆。眼下已经有库存最新式火铳七万杆,足够给锦衣卫亲军和殿前司诸军换装,锦衣卫亲军换下的旧式火铳也可以给整训中的那部分侍卫亲军换装。
今年之内继续生产的火铳数目,已经足够给即将参加第二批整训的侍卫亲军换装完毕,明年以后就可以降低火铳的产量,只是维持基本库存与各军司的折旧替换。
新式全钢板甲也已经测试完毕,比全副明光铠和步人甲还要轻便一些,防护能力却远胜于二者,弓弩均不能破甲,枪矛也很难毁伤,只有鞭锏锤棒斧钺等重器方能毁甲伤人。
两种火炮也在金明池工地测试完成,造船务已经知道如何增强炮下甲板,所有大船都在加修炮座。发射八斤弹丸的线膛炮和发射九斤弹丸的滑膛炮重量都在千斤左右,线膛炮的穿甲破墙威力远胜于滑膛炮,在射程上也是远胜的,只是用于线膛炮的链弹和霰弹制作困难,而水军远程断敌船桅杆、破敌船帆和步军大量杀伤列阵敌军,还是需要使用链弹与霰弹,所以军器监以为重点还是要制造滑膛炮。”
作坊使李崇矩一直在负责军器监开发署的具体工作,现在更是把军器监和造船务的协调工作也挑了起来,工作负担骤然加重,他却是做得井井有条,这时候正在广政殿向郭炜汇报着工作进展情况。
郭炜在一开始向郭荣倡议搞一支火器化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