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灾后重建(12.2k)(7 / 7)
收到当地的气象预警信息。 此外,星联计划开放部分气象数据接口,供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使用,形成社会协作的灾害预警生态。 方向三:社区服务的常态化。 丁玉的公益团队,将继续在社区层面深耕,通过灾害科普、技能培训等方式,提升居民的自救能力。 在偏远地区,星联计划投入更多资源,建设社区科技中心,帮助居民更好地融入现代科技社会。 这次雪灾,让星联看到了国内基础设施的短板,但李凡敏锐地意识到,这些问题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样存在。 “尤其是东南亚和非洲地区,他们的基础设施韧性,甚至比我们还差。”在一次高层会议上,李凡提出了他的全球化战略。 “如果星联的技术,可以在这些地区落地,不仅能继续打开更多的国际市场,还能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真正的帮助。” 为此,星联开始与联合国发展署,及多个国际非政府组织接洽,探索在国际援助项目中,引入星联技术的可能性。 随着星联的灾后重建计划被更多人知晓,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也在悄然改变。 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在一场论坛上提到:“星联的案例告诉我们,企业的成功不仅在于盈利,还在于能否为社会创造长期价值。” “科技的终点,不是竞争的胜利,而是人类生活的进步。” 一些大学,甚至将星联的“灾后重建案例”写入了课程,供学生研究学习。 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我以前以为科技是冷冰冰的,但星联的做法让我明白,科技也可以很温暖。” 与此同时,政府层面也开始更加重视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 一份最新政策文件明确提到:“要鼓励科技企业深度参与公共事务,形成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新模式。” 夜晚,星联大厦的顶层灯火通明。 但这一次,员工们不是在加班,而是在举办一场小型庆功晚宴。 李凡走进大厅时,大家正举杯庆祝。 “李总,快过来!”曲云山笑着招呼他,“今天可得好好放松,您可别又在这儿琢磨未来的计划。” 李凡笑了笑,接过一杯饮料,向着众人说道:“各位,这次的成果,离不开大家的努力。” “今天我们庆祝的是一场胜利,但也别忘了,这只是一个开始。” “星联的未来,不只是解决问题,而是引领变革。” 大厅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李凡的目光,掠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心中却在默默思考:下一步,该如何走得更远、更深? 夜深人静时,李凡站在办公室的窗前,俯瞰着这座繁华的城市。 拿起笔,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句话: “科技的未来,不是冷冰的效率,而是温暖的守护。” 窗外,星辰依旧闪耀,而在星联的蓝图中,这些星光正汇聚成一条通向未来的大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