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人情世故绊新规(1 / 3)

加入书签

第733章 人情世故绊新规

次日。

轧钢厂,材料科。

“干完这个事,也差不多该专心备考了。”

看着桌上的关于单据问题的计划,李开朗喃喃自语。

柳安要准备高考,李开朗也要准备毕业考核。

事关前程问题,该准备的还是要准备。

摇摇头,将思绪来回,专注于‘单据梳理大业’。

对于老王头能否按实上报,李开朗不抱任何希望,这事还是得靠他来解决。

他没有大张旗鼓地宣布要“改革”,而是采用了更谨慎也更累的方式——实地调研。

接下来几天,李开朗几乎是泡在了库房现场。

不再只看文档,而是跟着每一个单据流转的关键节点走。

在收货环节,观察库管员如何核对送货单与实物数量、质量初步目检、入库凭证的初始记录。

他发现有部分仓管员在登记时笔迹潦草,品名、规格、数量常有模糊不清,甚至依赖司机师傅的“口头信息”。

在质检环节,他跟着孙质检员看,有他提供的质检流程和方法,大家都能有条不紊的进行,倒也没出什么差错。

只不过在部分检验记录上,会出现信息登记残缺不全情况。

在单据传递环节,却是最直接的,最多就经过三个人的手,大家都是库管员直接对接记帐元老王头。

不过到了记帐审计环节,老王头却不时地看漏一两个。

对他而言:“单子太多,有时候看漏一两个正常。大家都忙,哪有功夫天天对得那么死?月底对得上数就行了呗。”

话里话外透着一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也暗示着“差不多”的文化是常态。

李开朗观察他的工作台,部分单据迭放无序,甚至有几张单据被当作草稿纸用。

最后到了王会计审核这里:“流程嘛,是有点小麻烦,但科里都用了多少年了,也都过来了。”

“有些事急不得,得慢慢来,考虑周全,顾及老人的情面。”

话中有话,暗示李开朗不要太急进,动了“老人”的奶酪。

对于大家各种的态度,李开朗没有指责、反驳,只是一味地收集资料、证据,最后再进行汇总。

终于是感受到了材料科和库房的内部运作生态。

对于书面的执行规章却是高高挂起,实际运作主要依靠习惯和经验,大家默认了一套操作更“便捷”但风险极高的替代方式。

老员工的阻力,老王头、李麻子等一众老员工,在各自岗位多年,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惯性。

最后还有钱科长的有意为之。

他似乎更关心整个科室表面上的“和谐”与“稳定”,对基础管理中的积弊并非全然不知。

只是更倾向于用“稳住局面、不出大错”的方式来管理。

让李开朗来去做这事,既是利用新人“挑刺”,也是一个缓冲和试探。

成则成,不成则算。

“终于是搞定了!”

基于详实调研,李开朗起草了一份《材料科入库单据流程优化建议(初稿)》。

方案不求一步到位,只聚焦解决最突出的问题。

一是规范记录,设计简易标准化的收货记录表,要求库管员必须清淅填规格、数量

内容不得随意涂改,实行“谁登记谁负责”。

二是设立待检标识,物理隔离待检区,要求所有未经检的物料必须设立明显待检标识牌。

三是强制质检记录和单据时效性,质检员需在检验后在单据上明确标注合格/不合格、检验时间并签字。

四是试行信息共享,在库房显眼位置设置信息板,记录当日关键到货物资、质检状态促进信息流通。

将方案写好,李开朗准备先给钱科长过目,听取意见。

钱科长仔细看完方案,反应有些复杂。

“恩小李,你这方案做得真是非常非常细致,非常好,一目了然。”

“说实话,能把这些环节观察得这么细,还能提出这种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真的很不容易。”

钱科长弹了弹烟灰,话锋一转“这些东西落实下去,对规范管理肯定有好处,不过嘛”

钱科长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低了几分。

“在咱们这儿,做事光看制度不行,还得考虑点‘人情世故’和实际情况。”

说罢,举起实际案例。

“就拿谁登记谁负责’这事来说,想法很好,但有些质检员就是字写的不太好,有时候马虎点。”

“你搞这么严,大家心里怎么想?到时候工作反而不好开展,对不对?”

“还有这信息共享板”钱科长苦笑了一下,“你说质检状态?若是谁检出来有问题,还没处理就公开挂出来?谁的脸上挂不住啊!”

“而且万一我是说万一,有些物料牵扯比较广让给厂领导看到,不太好?你说是吧?”

钱科长尽可能温声细语劝导李开朗。

他这一连串的话,传递了几个信息,尊重老人、顾及人情和面子、牵扯广。

最后那句“给厂领导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