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5章 背景惊四座 等着看热闹(2 / 3)

加入书签

了,还没见他笑过几次!”小赵压低了声音问道。

李开朗笑了笑,语气平淡:“没什么大事,就是跟凌工去了一趟车间,看了落车床。”

“啊?就去看工具机?”小赵显然不太信,凌工那激动的样子可不象仅仅是“看了下”。

“那那问题找到了吗?修好了?”

“恩,”李开朗点点头,翻开了桌上凌工交给他的图纸。

“问题找到了,也处理好了。凌工水平高,经验丰富,很快就定位了问题。”

他刻意淡化了个人作用,把功劳都推给了凌工。

并非刻意隐瞒,而是深知新人过早出风头绝非好事。

“哦”小赵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有些失望,但也没再多问,毕竟李开朗的态度显得很平常。

他嘟囔了一句:“凌工真厉害。”就缩回了自己的座位。

然而,李开朗平淡的回答和小赵的对话,并未逃过科室里另外几双耳朵。

那是坐在科室中间位置、早李开朗几年进厂的技术员们。

他们是本科、大专毕业的科班生,比如张技术员的学弟陈志远,还有两位来了两三年的刘建明和吴伟。

他们刚才就注意到了凌工的异常兴奋,此刻听到李开朗轻描淡写的回答,几个人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嘴角微微撇了撇。

脸上虽然没什

么特别明显的表情,但眼神中那抹挥之不去的轻视和不以为然。

“哼,看个车床?说得真轻巧。”

陈志远用只有旁边两人能听到的声音哼了一声,手指在桌子上无意识地敲着。

“凌工亲自带去车间,回来那么激动,还跟王主任嘀咕半天,能是小事?”

“八成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在凌工指导下出了点小力,就吹上天了。”

“就是,”刘建明扶了扶眼镜,镜片后的眼神带着审视,“一个夜大生,才上了几年学?每周就上两天课,能学多少东西?”

“理论知识再扎实,没经过系统的训练,没在厂里泡几年,能懂多少?顶多就是个纸上谈兵的书呆子。”

“凌工怕是看他成绩好,一时新鲜,抬举他罢了。”

语气中的优越感不言而喻。

“没错,”吴伟也低声附和,带着一丝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技术科的水深着呢,咱们当年在学校学了三四年,摸过的设备、画过的图纸,他能比?实践经验就更别提了。”

“真干起技术活,复杂的系统集成、设计计算、现场协调,哪样不需要真功夫?我看啊,悬。”

他们并非针对李开朗个人有什么深仇大恨,而是一种基于学历出身和资历深的优越感和排斥心理。

在他们看来,在大学学了三四年,又在厂里熬了几年资历,他们才是技术科的中坚和未来工程师的储备。

李开朗这个“半路出家”、靠夜大文凭和所谓“动手能力”挤进来的新人,就象一个走捷径的闯入者。

尤其李开朗一来就被凌工这样的骨干工程师青眼有加,更让他们心里有些失衡。

嫉妒、鄙视这种情绪在李开朗这行不通,一个刚来的滑头小子哪值得他们引起这种情绪。

李开朗在工位上听得清清楚楚,却也懒得理会。

走过不能因为别人说两句酸话就急赤白脸上去跟人吵起来。

他就是不在技术科干了,也可以回运输队。

既然把工具机处理好,李开朗便接着看其他资料。

很快,他被凌工收入麾下的事立马逞在科里传开。

大家都挺惊讶李开朗没来几天就被叫去做正事,大家都是来了十天半个月才开始做事。

一上午,都没什么事。

“哼,跟着凌工就跟着呗。”陈志远在午休时,端着饭盒跟刘建明、吴伟凑在一起。

“凌工那摊子事可都是硬骨头,搞苏联设备维修,吃力不讨好。”

“图纸全是俄文的,翻译得还不全,很多地方得连蒙带猜。出了问题,责任可不小。”

“让那小子去碰碰壁也好,省得真以为技术科的工作就是锯锯铁、锉锉毛坯那么简单。”

他把凌工负责的项目描述得困难重重,仿佛李开朗去跟凌工是去“踩雷”。

“没错,”刘建明夹了一筷子菜,慢条斯理地说。

“工程师是那么好当的?咱们在科里熬了快三四年了,参与的项目也不少,可离评工程师还差得远呢。”

想要晋升到工程师,可不是简单的事。

轧钢厂有不少工种,钳工、铆工、锻工这些工种不说每个都要会操作。

但起码其工种的理论知识得熟悉,要不然设计图纸的时候,怎么让不同工种的人做出来。

晋升到工程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光是这一套理论知识,也够大家学个几年。

要不然张工、李工、陈工等资深技术员,年纪都不小了,为什么迟迟都上不去。

有些东西,不是都能靠时间硬磨上去,还得有一定天赋,熬资历这块,在技术性工种上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