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志愿服务(2 / 3)

加入书签

,众人都先把公役所派发的各个器具交还,再有序的回报全天志愿服务的情形。葛自澹把街区服务的情况回报给公役所,又介绍了过程中街区整体灾后搜寻和重建的第一印象,公役所的职员对三人今天的服役表示感谢。汇报的事情妥当后,公役所职员示意三人稍歇,稍后才能安排人手来给需要公役所安排食宿的志愿者统一去留。好在公役所的房屋是西式混泥土建筑,又虽在台风中心区域,但距离风最大的地方受灾要小的多,整栋建筑保留的相当完好,除了门窗被风刮出破损外,屋内原本贮存的文件资料和办公用品也被风吹的四散,好在再也没有其它更多不便的地方了。所以在做过简单的清理之后,它仍然是个能容人办理公务的好地方,只天色已晚,回到公役所时已经过了六时半,外面的天色虽然还算亮堂,但由于在室内的缘由,房间里已经渐渐昏暗起来,却是早早点上了蜡烛,只灯火昏暗。

一直到晚上七时半的样子,中间陆陆续续有些志愿者离开,这时公役所才腾出人手来,又带领剩下之人登上卡车。卡车颠簸着又向外行去,这回行驶的时间不长,十多分钟后,卡车把车上人带到了一处背依小矮山修葺的混泥土避难所前,众人下了车,在公役所职员的带领下往避难所里面直入。

避难所是从山体里掏出的一个很大空间后,加固而成的,主要是给一部分居民提供一个安全避难的场所和一些简单的应急生活物资储备,日常里设有专门值守之人,并不对外开放,只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打开备用。显然和那国里有些人是这土木工程方面上的专才,一进入避难所就是一个宽大的通道,宽度至少可以供两辆汽车并排而入,通道的深度在一片漆黑当中不得而知,只是两侧的亮光似一直也望不到头,两侧每隔大约二、三十米的距离隐约有很多亮光的洞口往内而去。一行人在公役所职员的带领下进了左侧的第二个洞口,一入洞口,豁然开朗,内里首先是一个大厅,大厅的四壁点着马灯,大厅内部的一些地方零星分散布设了一些油灯和蜡烛,并不甚多,但却也足够室内照明之用。大厅又被里面设置的长长的木质条桌分割成一个个的小块空间,大厅的四壁都开有洞口,除了入口外,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洞口,分别与相邻大厅互通。和大厅入口方向相对的那面墙体上的分布有约四、五个洞口,似是设有专门的功能分区,只是开口间的距离并不相同,或之后的空间有的会大一些,有的又会小一些吧。人们除了休息、吃喝以外,还是要拉和撒的,还有个人的洗漱卫生空间等等的问题,另外指挥系统和一些权贵贵人家即便到了这里,也是需要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所以才会单独设置这些功能区。好在功能区往往都是服务本大厅的,分散开来,人们的压力也小了不少。大部分的人都被条桌分隔在大厅中的小块空间之中,再在条桌间预设走道和铺盖的规格尺寸,又以家为单位,分发些简易的铺盖,席地而居,既方便起卧,又便于通行,好在他们的生活习惯亦是如此,就是地方过于窄狭一些,生活用度要简陋的多。

整个避难所里的大厅虽多,但依然是人满为患,实在是青玉县在这次灾难之中受灾之人太多所致,好在避难所里面的气温比较宜人,说话、吵闹的声音也不大,味道也还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亨亚日跟着进了避难所,由于方位感不强,甫一进入,感觉就如同入了迷宫一般,整个避难所里似到处都是人,乌泱泱的一片,只得跟紧人流,免得迷失。从一个大厅辗转进入另外一个、再一个之后,才到了休息的地方,那里还预留有一定的空位,公役所职员让大家先选定位次,然后让大家各自在原址休息。公役所职员见大家安定下来后,又安排众人依次去功能区的卫生间清理个人卫生,待事情安排妥当后,他自己返身去了大厅功能区的一间屋子。

亨亚日随着葛自澹、谢明宇挑定休息之所后,也顾不得身上的衣裳有些脏,先一屁股坐在铺盖的一角上,全天虽然没有做什么体力活,只是一直不停的走走歇歇的,还得集中精力,身体的消耗有些大,或许做一些具体的体力劳动人还会比他们放松许多。身体累归累,但精神还好,放眼四顾,亨亚日开始张望这个陌生的地方来。前排的人依次去了卫生间,暂还未轮到他们,趁着这段时间,亨亚日把四周的环境和人们细看了一回。

室内的光线还好,和德安府老家许多人家家中亮起的灯光差别不大,昏黄,还有青烟点点,但由于空间大、规模大,一个个散落的灯和墙壁四周挂上的马灯散发出柔和的光芒,给整个大厅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面纱,乍看起来就像一幅画,不过并不是国内的泼墨山水,却是西洋的水彩。灯光下,视线不可及远,四周散落的人们多是本次志愿服务者,又多是青壮年男性,但也会有一些年轻女性在的,她们在这大多是男人的环境中安歇,神态也是安详、习惯的模样,看来对这种场合多少还是有心理准备的。再往远处看受灾的人家时,一个个的家庭也是其乐融融的,轻声细语的,只除了孩童外,懂些世事的少年和家长们内心多少还是有些惘然和煎熬的。只是他们都克制着,迎合着,不愿让家人发现自己的心中的失落,只是刚刚经历了这么一场大灾难,对自家的生活怎会毫无影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