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海同音,酌古御今(2 / 4)

加入书签

状,也识趣掐断了话头,默默在前引路。

冬日昼短夜长。

此时天既然已经蒙蒙亮,时间自然也不早了。

城内的百姓已经在道旁摆满了营生。

沿途偶尔能遇到打盹失期,匆忙狂奔的朝官。

当孙隆领着何心隐踏进午门的时候,天色已经透亮。

而后便是不厌其烦的禁卫搜身安检。

几道宫门,就有几次搜身,何心隐十余日不曾洗漱所积攒下来的皴皮都被禁卫们搓了下来。

弄得何心隐都开始怀疑这些禁卫是不是故意与自己为难了。

“宫里搜检现下这般严苛了?”

何心隐回头看了一眼宫门口的禁卫。

皇宫他也不是没进过,当初嘉靖年间,只付了十两银子给太监,便参观了一番皇宫大内。

如今这副森严的模样,实在稀奇。

孙隆客气解释了一句“上次藩僧刺驾,羽林卫指挥使夏恺畏罪自尽,禁军倒是没以前那样懒散了。”

就是不知道能管多久,这般想着,孙隆不由摇了摇头。

两人一路无话,顺着御道快步前行,很快便入了西苑,站定在承光殿外。

孙隆自然是入内通禀。

何心隐则是束手站在廊外,漫无目的四下打量。

只见承光殿东朝瓮城,西临太液池,南北各峙华表,曰积翠,曰堆雪,中构金殿,穹窿如盖,尽显天家气派。

何心隐捻着胡须,微不可查地撇了撇嘴,都是民脂民膏啊!

他转过头,只见承光殿外已经等候有数名官吏,或闭目养神,或好奇朝这边看来。

殿内不时传出依稀的谈话声,听不真切。

显然是如孙隆所言,皇帝正在召见外官。

不多时,孙隆碎步从殿内走出,来到何心隐近前,伸手引路“夫山公,随我入内面圣,稍后务必注意体统。”

何心隐点了点头,规规矩矩跟在了孙隆身后。

他入殿之后,依旧忍不住用余光张望。

只见殿内比外间更为华美,翻起逋回,旋转如环,丹槛碧牖,尽其侈丽。

何心隐不断摇着头,心中则是默默打起了稍后面圣的腹稿。

迈步之间,殿内谈话的声音也愈发清晰。

朝着声音来处看去,何心隐只见得大殿正中,皇帝正端坐在御案后,与御阶下方躬身行礼的官吏交谈着什么。

“万岁爷,何心隐带到了。”

孙隆上前禀报。

何心隐正要行礼,皇帝的声音便适时响起“先旁听候着罢。”

他刚弯下的腰,又默默直了起来,跟着孙隆退到了一旁,打量起皇帝来。

“熊卿,你接着说。”

朱翊钧只看了何心隐一眼,便收回了目光,示意熊敦朴继续。

熊敦朴收拾了一眼言语,紧接着说道“但是在南方推行《韵略易通》,阻力实在太大。”

“不止地方官府阳奉阴违,百姓也颇为排斥。”

“原因亦是颇多,从地域层面上而言,官场都暗传此举是北方官吏有意移风易俗,步步紧逼压制南方;在民间,多是说所谓通识官话,在抹杀地方特色,篡改当地百姓的文化与魂魄。”

“两相合流,情绪极为强烈。”

“如今从浙江官场,到民间士人,但凡提及《韵略易通》,便会捧出《洪武正韵》,视其太祖正统。”

“这般情状,臣实在不敢强行施为。”

熊敦朴从袖中取出奏疏,交给了一旁的内臣。

朱翊钧接过熊敦朴的条陈,迅速浏览起来。

越看越是皱紧了眉头。

熊敦朴口中的《韵略易通》,便是如今中原音韵的代表,与春秋时的雅言,前汉的通语,魏晋的正音,隋唐的正音,一脉相承。

也即是北方官话——以北方声音端正,各能相入,谓之中原雅音,大概与普通话有个七八成相似。

而所谓的《洪武正韵》,便是以南方话为骨架的官话了。

除了两者之外,还有天津官话,福州官话,东南官话,不一而足。

都是通行天下的正经语言。

可正经归正经,天下却不需要这么多官话,到了该退居二线的时候,就不应该再招摇过市了——熊敦朴当初一句“日妈的”殷鉴不远,岂不闻乎?

为了“混一天下”这个目标,“四海同音”本就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大力推广北方官话,更是不需赘述的题中应有之义。

于是,才有熊敦朴等人接了这个任务,如今正于御前述职。

只不显而易见,四海同音这等大事,不是一日之功,任重而道远。

熊敦朴迟疑片刻,才开口道“陛下,恕臣直言,此事若是没有中枢下场,恐怕会一直这般寸步难行。”

“只有中枢定制,将中原雅言定为国语,才可事半功倍。”

朱翊钧缓缓合上了奏疏,无奈叹了口气“让卿先吹起风来,不就是试试水温么?”

“如今看来,显然还不是时候。”

要是政策从地方官场到民间都不支持,那硬推下去只能是一纸空文,反倒成了笑话。

熊敦朴闻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