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合作(3 / 4)
钻嘴巴的考验。在后世物质极其丰裕、食物极其丰富的环境之下,这些东西依旧畅销不衰,便足以证明它们有多好吃了。
玄嗔微微一笑,米饼的确美味,但他却没有被姚如意的话完全说服,毕竟不知这米饼究竟成本几何,是否真有这么大销路也是空口无凭。他虽是和尚,一直都经营着寺里的世俗营生,一向是锱铢必较的。便只是提议:“不如这样,明日贫僧唤来管糕饼作坊的知事,咱们细算工本、分成。既是合作,寺里自然不会占女施主便宜,一切按市面上的规矩来,你看如何?”要谈细节,这就是有门了!姚如意忙应道:“全凭监院做主。“又指着食盒里余下的米饼:“这盒点心还请您留下,也给寺里其他师父们尝尝。”玄嗔颔首,也请小和尚去取了些刻着平安吉祥纹的小葫芦相赠,又嘱无畔送她出去。
姚如意牵了狗,叫醒抱着柱子打盹的三寸钉,跟着临出门还往嘴里塞了两块米饼的无畔,一行往山门外去。
无畔吃得连碎屑都一粒粒拈来吃了,指头也舔得干净,这才满足地长叹:“姚小娘子,实不相瞒,这真是小僧吃过最好的素饼了。”这米饼,椭圆的饼上薄薄敷着层微黄的粉,拿在手里得轻着点,稍用力便掰碎了。咬第一口,先是觉着脆,细腻的米烤得酥脆,吃起来又不仅是米香,还是咸甜的,甚至还有种鲜味。再嚼,米饼被唾液润湿变软,咸甜交织,酥脆中带着米香。最妙的是吃完后手指上留的那层粉,舍不得抹,挨个指头舔舔。他之前吃过的那些什么煎酥、糖缠、馓子,在今日这姚小娘子的米饼面前,通通都不作数了!姚记的米饼,从此将是他最爱的素饼!姚如意见他这副模样,弯了眼笑。
仙贝真是一种神奇的老少通吃的零食,还小的时候,总惦记着小卖部里散装卖的仙贝,隔三差五便要买几包解馋。等变成了大人,平日里不会想着买,但过年时在超市里看见了,也一定会买回去当茶点。“大宋版仙贝"姚如意也是琢磨了好几日才成功制出来的。之前她大致知道是用什么做的,但并不知道详细配比,所以做起来便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她和丛伯试了很多次,费了好些米,心疼得她心·都抽抽,才算成了。第一步便先将粳米、糯米按七比三的分量,以石磨细细研成粉,过筛后加温水揉成光滑面团,用木模压成薄饼,修了边缘,上锅蒸至半熟,取出晾在竹筛上收了表面水汽。之后预热陶炉,把米饼烤到表面微鼓、边缘微黄。烤饼时便做咸甜口味的酱汁:豆酱、菌酱加少许水调稀,入盐、炒芝麻碎、炒米粉与蜂蜜,烤好的饼刷上一层,再回炉略烤片刻即可。雪饼则全用粳米,不加糯米,吃起来更松脆些。粳米磨粉后加少许去芯莲子粉,以冷水调成稀浆,要调得比仙贝面团更软,类似煎饼糊的样子,再倒入饼铛摊成极薄的圆片,小火烙至半熟后铲起,铁锅中倒入菜油,油微热下油锅炸,表面金黄起泡后捞出沥油。另起锅熬糖浆,趁热倒入炸好的米饼,快速翻动裹匀糖浆,随即倒进竹筛,筛入炒过的细米粉一-这层米粉能吸去多余糖浆,做出雪饼表面那层“雪”。再摇晃筛子,便成了覆着"雪"的雪饼了。如此做出的仙贝、雪饼,虽少了后世膨化剂带来的蓬松,却多了几分薄脆的口感。应该说,这其实是一种与仙贝、雪饼风味相近的米制脆饼。但总叫米饼米饼也略微少了些特色。
姚如意思忖着,雪饼仍可叫雪饼,毕竞也算名副其实,它的确雪白如云片,但“仙贝"之名的源头其实来自日语,本意是日式米饼……她便想着换个名儿。苦思了几日,姚如意决定了。
她做出来的“大宋仙贝",便不如叫"松雪酥"吧!香脆如松雪,很符合宋人给食物取名字会兼顾"雅词俗意"的文人趣味。毕竞宋人对食物总带有风花雪月的美好意趣,是一个能将米粉取名“银光索”,将肉锅子取名"拨霞供″的浪漫时代。
与无畔在山门前约了她明日过来详谈的时辰,姚如意便挺高兴地抱着一堆小葫芦坐车回家。
若明日谈得顺当,年前便能定下契书,年后开学,小卖部里便能源源不断上这些小零嘴了。除此之外,她还有红利可收!姚如意坐在车里都觉得雀跃开心,连这冻手冻鼻的天气也不觉得冷了,她一会儿抱着大黄的脑袋,一会儿又握着它的爪子摇晃,对着它哼哼唧唧地唱着谁也听不懂的歌。
三寸钉穿着背后绣了“姚记杂货"的新蓝布厚棉衣,坐在车辕外头驾车,隐隐约约听见车帘里,自家小娘子在唱什么啦噜啦噜啦,啦噜啦啦噜。间或夹着大黄十分不满地低声咆哮。
辣卤子拉了卤?那是什么卤?好吃吗?
三寸钉歪了歪脑袋。
车到夹巷口,姚如意牵了大黄跳下车,三寸钉去马行街还车。到了夹巷,大黄那种焦躁便减少了不少,也不叫唤了,姚如意特意将大黄脖子上的绳松了松,牵着它往里走。
才走两步,她便发现俞家门口聚了好多人,巷子里还停着几乘车马,人人手中握着刀枪棍棒。姚如意心下一惊,以为俞家出事了,近前一瞧,却见俞婶子与俞叔竟也握着刀站在人群里。
见她回来,俞婶子脸上的凶狠愤怒还没褪去,远远便喊她:“如意,你可算回来了,婶子正有件事要托付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