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全城热议,全城热卖!(4 / 5)

加入书签

编,推动独立影评阵地的建设。

他提出的第一个“重大举措”,就是仿照美国的金酸霉设立了中国的“金扫帚”奖。

在上一世,成青松是通过对老谋子的《三枪》的严厉抨击造势,后者的确口碑太差,很快成就了这位影评人的威名。

这是张一谋作为国师在奥运之后的第一部作品,关注度极高,自然也让这位搭便车者积累了不少粉丝。

这一世的《山楂树之恋》自然而然也成了靶子,并且还有路宽这位楠方系的“老对头”在列,这个热度就更要蹭了!

其实成青松的稿子在年前就写好了,原先的矛头指的是张一谋和男女主,准备一起开炮。

只是春节期间的“李教授屁精事件”影响太大,让他即便是完全从电影本身出发评论也不敢太过火。

于是出现了这一版以老谋子为主,顺带批评刘伊妃的评论文章。

其实每次电影上映,从作品本身出发对路宽等人褒贬的都很多,也不见得就有什么麻烦,这位是典型的不太维护互联网口碑的主儿,不给自己搞完美无缺的舆论人设。

因此当初朱大珂才能骂得这么欢、这么久都安然无恙。

成青松避这个风头完全是心里有鬼,自己清楚根本不是从客观角度评价,生怕触了霉头。

不得不说,还是有很多观众认可成青松的观点,或者说,他的评论本身也是“二八开”结构——

八分私货,两分真相,看起来便更加唬人一些。

譬如对张一谋的批评,后者的确没有像《活着》一样坚决控诉,但这部电影的主题已经很明白了,就是纯爱,干什么还要过多地牵扯对时代的反思?

有这样一个背景,已经足以衬托男女主的凄美爱情了,没有必要舍本逐末。

2009年的影评细分领域茁壮成长,不但有北师大、燕大提出的“电影智力指数”概念,从学院派角度入手呼吁电影深度;

也有成青松这样企图掌握一定话语权自成一派,摆脱影评束缚,因此才选择蹭大导和明星的;

当然也有脱胎于博客时代的顾小白、周黎明等来自西祠胡同、夜航船等不同早期电影发烧友论坛的草根影评人。

这部分影评人相对而言视角客观,算是和普通观影群体的屁股坐在一处,至于在微博账号商业化后期是否被收编,那就是另一码事了。

对于成青松的管观点,很快就有草根影评人站出来驳斥。

周黎明在自己的微博,和担任评论员的《电影报》都发表了文章——

《山楂树之恋》:沉默年代的惊雷,被误读的历史诗篇。

成青松先生将《山楂树之恋》定义为“媚俗的纯爱标本”,却忽略了张艺谋以影像为刃在历史铁幕上划开的沉默切口。

若说《活着》是悲怆的史诗,本片则是以露珠折射暴风雨的微观史诗。

它从未逃避苦难,而是将时代的绞刑架转化为爱情的祭坛,用最克制的镜头完成对集体记忆的考古式复原。

至于您对演员刘伊妃的评价,我更是不能苟同,她在这部电影的角色完成度,我觉得甚至比《历史的天空》还要高!

《历史的天空》中的张纯如女士这个角色,作为传记片人物是有固定范本的,评价体系侧重于是否能还原真实人物,但静秋呢?

她以静秋这一角色为解剖台,用近乎残酷的肢体解构与微观表情管理,将知识分子后裔在特殊年代的精神困局,具象为可触摸的生理图谱。

车站初登场时,解放鞋内勾的足踝、背包带仓促的指尖勾拽,构建起一套怯懦的生物学语言。

佝偻的肩颈与短窄裤脚间嶙峋的脚踝,不仅是服化道的胜利,更是演员将时代重力转化为骨骼记忆的证明。

整理滑落背包带时只敢用指尖迅速内收的动作,与后期隔江张臂的舒展形成残酷对照,完成了从“被规训的躯壳”到“觉醒的生命体”的史诗性蜕变。

总体而言,《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是给了我惊喜的。

当成青松老师痛斥山楂树开不出“纯净之”,我却在三峡浊浪下看见更震撼的真相:

刘伊妃扮演的静秋红衣凭栏时,水中摇曳的幻影白,那既是爱情的安魂曲,更是历史真相的浮标,令人动容。

成青松、周黎明、顾小白和北电的黄世贤等人纷纷发表评论,总体而言褒贬皆有,但几乎都是着墨于导演本身,毕竟演员咖位再大,也是为电影服务。

但燕大电影研究中心的戴静华从演员自身角度出发,对路宽、刘伊妃的表演表示认可:

《山楂树之恋》中男女主角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亲密关系,在影片开拍之初就饱受关注。

说实话,我在昨晚观影之前也是抱着审视的姿态去看,毕竟无论是路宽导演还是刘伊妃女士,都已经算是各自事业上光环加身的人物了,两位80后、85后能否演绎出那个时代的风格,令人生疑。

但观影结束后我很感慨,路宽与刘伊妃的表演构成了一组精妙的互文结构:

既是银幕角色的情感共振,亦是现实关系的镜像投射,整体完成度非常高。

二人现实情侣身份并非表演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