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 三体伏笔,量子玫瑰(为蒙奇奇大佬加更,感谢再上一盟)(2 / 10)
以它们也是观察者?”
“既然有这么多观察者,不应该依旧坍缩,从而百发百中吗?”
这也是电影宫前的观众,以及未来这部硬核科幻的影迷们的疑惑。
之所以硬核,就因为从丁仪出场开始,这位中国导演就一直试图在剧情中穿插着对前述异象的科学解密,形成逻辑闭环。
丁仪微笑:“观察者也有强弱的区别,摄下影象和人眼观察类似,是一种主动的信息刻录与确定,是强观察。但砂砾尘土之类仅仅是物理位移,是弱观察。”
陈光突然反应过来!
难怪之前在做宏原子的观察实验时,丁仪要求在实验室中加装四台无死角的监视器。
原来这位诺奖级别的物理学家仅仅在自己描述过前苏联3141的球闪杀人事故后,就推测出它可能具有某些量子理论的特性了。
无死角的监视器,就是为了作为观察者出现,避免球闪再发生穿墙杀人的意外和惨剧陈光感觉距离解开那些看不清的迷雾的日子愈发近了,有些感慨道:“玄妙地叫人难以相信,科学有时候听起来象是迷信。”
林云适时地讲了个冷笑话:“幸亏爱因斯坦已经死了。”
丁仪大笑,陈光摇头。
电影宫影厅中的西方人也有听得懂这个梗的,发出一阵哄笑。
丁仪这位量子力学物理博士所谓的“坍缩态”、“观察者”等理论,是波尔等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的主要成果。
他们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概率性的,并不存在一个独立、确定的现实。
但爱因斯坦不同意,他认为物理定律应该是确定的、而非概率的,据此说了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
上帝不掷般子。
从丁仪的定性和引入的“观察者”这个概念开始,人类历史上那些偶然遇到的飘忽不定、行踪神秘、穿墙而过的球状闪电都得到了解释。
这很可能是因为当时目击者处于一个宏电子的概率云中,他或她偶然的观察,使球状闪电的量子态突然缩。
天才物理学家丁仪提出了自己的判断,随后的三天实验时间里,球状闪电的宏观量子效应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只要去除观察者,雷球武器发射的球状闪电的弹着点就会严重发散,对目标的命中率只及存在观察者时的十分之一。
但就在大家对丁仪的理论和实验论证坚信不疑时,最后一次的对照组出现了意外”
在确定没有任何观察者的情况下,雷球机关枪发射的球状闪电无一例外地全部命中了目标,这是一类以金属作为能量释放目标的宏电子,激发能量很高,作为靶标的报废装甲车有三分之一被熔化。
林云惊讶道:“怎么回事?”
在场众人不解,康明特地指挥战士们逐一检查了监控和所有观察设备,确保无误。
一段坂本龙一的作曲悄然响起,段毅宏饰演的丁仪的一段高光表演也到了。
镜头先给到他一个长时间的、缓慢推近的面部特写,伴随着被刻意放大的电影音效:
远处装甲车金属熔化的滋滋声、众人慌乱的脚步声和议论声,都变得异常清淅,他陷入沉思、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虚划,仿佛在推演某个复杂的公式,突然,一个极其惊人且可怕的结论似乎达成!
丁仪瞳孔骤然收缩,脸上那种惯有的、属于顶尖物理学家的从容与超然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了难以置信和深层恐惧的表情,那是他从未在外人面前显露过的“大惊失色”。
林云敏锐地捕捉到了丁仪的变化,她的军事思维立刻转向最现实的威胁:“是不是—有敌人的侦察卫星正在我们头顶过顶?它也是观察者!”
“他妈的,kh-12锁眼!”康明猛得回头下令:“全体注意!紧急隐蔽!最大限度减少暴露!”
这说的是鹰国目前最先进的光学侦察卫星,分辨率极高。
研究人员和士兵们迅速行动,利用伪装网和地形隐蔽,试图将这支秘密部队及其超自然武器的关键数据从可能存在的“天眼”下隐藏起来。
只有陈光察觉到有些不对劲。
这可是丁仪啊?
一个大骂现在的基础物理学连同诺奖都是老婊子的科学怪咖,即便有敌人的侦查卫星在头顶,又怎么会给他带来这种颠复性的震撼表情呢?
在混乱隐蔽行动中,陈博士跟着心神不宁的丁仪默默离开靶场中心,走了几步,丁仪仿佛梦般,用低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嘟囊了一句:
“如果真是敌人的卫星倒还好办了—”
这句话轻如耳语,却重若千钧。
陈光听得一头雾水,银幕前的观众也再次被蒙上一层迷雾。
一个谜题似乎刚解开,导演却又挖了一个更深的坑,一个在这部电影中都不可能填的上的坑。
镜头缓缓拉升,从忙碌隐蔽的人群,到整个山谷靶场,再到蔚蓝的地球大气层,最终定格在幽暗的宇宙深空背景。
这个升格空镜,寓意着问题的答案和威胁的源头,可能远非一颗卫星那么简单。
这是伍迪艾伦等导演可以看得懂的镜头语言,但此刻全世界只有刚写完《三体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