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封狼居胥(2 / 3)
晕的辽兵刚挣扎着起身,便被宋军精锐的弯刀划破脖颈,温热的血珠溅在弥漫的硝烟中,瞬间被蒸腾成细小的血雾。
残存的辽兵吓得魂飞魄散,转身想往城楼深处逃窜,却被疾冲而来的宋军精锐堵住去路。锋利的长枪精准刺入后心,尸体顺着台阶滚落,与先前倒下的同伴堆栈在一起,阻断了后续辽兵的退路。
不过瞬息,城楼便被宋军掌控,杨可胜踏着满地狼借走上城楼,抬手抹去溅在脸颊的血点,目光锐利地望向城内,示意手下迅速放下吊桥,迎接城外的大军。
吊桥铁链在绞盘转动下发出“哎呀”闷响,铁索上凝结的晨霜掉落,随着最后一节木桥重重砸在护城河对岸,烟尘与冰碴一同飞溅。
与此同时,杨可胜赶紧跑到城楼看台上,从怀中小心取出两枚信号弹点燃。
只听两声,两道火光腾空而起,接着,听到“轰轰”两声,两枚火焰弹在空中炸响,随后几道灰白色烟线从空中缓缓垂落。
见此,杨可世等人哪还能不知道,杨可胜他们得手了?
早列阵以待的宋军轻骑兵,立即出发,杨可世一马当先。
先前破城的精锐已列阵城门两侧,刀刃上的血珠顺着锋刃滴落,在青石板上积成细小的血洼。
为首的杨可世挥旗示意,重甲骑兵随即催动战马,马蹄踏过城门时,溅起的血沫与尘土粘在马腹甲片上,黑色的鬃毛被风掀起,与身后扬起的大宋旌旗连成一片。
六千宋军很快便在可敦城的东门前集合完毕,准备入城。
这时,张宪向杨可世建议:“不可尽数进城。”
杨可世不解:“为何?”
张宪回答说:“必有辽军至此,留下部分人马,一则可阻击敌军,二则万一我等夺城不利,退出时也可有个接应。”
杨可世觉得张宪说的对,便问:“你等谁愿留下?”
高世宣、杨可弼、杨可胜都不哎声。很明显,他们都不愿意留下。进城攻击是主角,留在城外阻击是配角。谁会心甘情愿地放弃做主角而去做一个配角?
其他五千人马全都是杨家军,只有自已带来的一千人马是岳家军,张宪微微一笑,说道:“主意是末将出的,自然是末将留下。”
张宪部装备了新型李琳,战斗力最强,留下来阻击辽国的援军,确实比较合适。
而且,西军向来内部抱团,排外。
所以,张宪愿意留下来最好不过了。
临分别前,张宪嘱咐杨可世:“一切以成大事为先,不可妇人之仁。”
杨可世眼中寒光一闪,道:“张将军放心,某家必不误国事!”
言毕,杨可世就率领宋军杀入城中。
杨可世率军入城,长枪直指街巷深处。巷口辽兵刚举起长盾,便被身后宋军以神臂弓攒射,箭矢穿透木盾缝隙,将数人钉在土墙之上。
宋军骑兵随后发起冲锋。
不多时,胆敢抵抗的辽人的染红了半条街巷。
街角处,十馀名辽兵依托民房顽抗,箭矢从窗间射出,擦伤一名宋军骑兵的手臂。
杨可弼怒喝一声,翻身下马,提刀冲至房门前,一脚端开木门,刀光闪过,门后两名辽兵当场毙命。
后续宋军鱼贯而入,屋内很快传来兵刃碰撞与惨叫。
片刻后,宋军提看辽兵首级走出,将其悬挂在屋檐下,以震镊残馀敌兵。
城中心的辽军衙署外,数百辽兵列阵死守,张弓搭箭指向宋军。
杨可世挥手示意,数十名携带虎蹲炮的炮兵上前,虎蹲炮被大宋炮兵迅速架在青石路面,炮身底部的铁爪深深扣进砖缝,炮口斜指巷口列阵的辽兵。药线被火星点燃,“滋滋”声中,辽兵前排长盾手刚将盾牌死死抵在地面,炮口便喷吐出橘红色火舌。
铅弹裹挟着碎石与硝烟,如暴雨般砸向辽军阵前。前排长盾瞬间被洞穿,木盾碎片混着铅弹嵌入后排士兵躯体,阵型如被巨锤砸中般出现缺口。未等辽兵重整队列,第二轮齐射接钟而至,炮声震得街巷两侧民房屋瓦掉落。
几名辽兵试图举刀冲锋,刚冲出两步,便被飞溅的铅弹击中,身体如断线纸鸢般摔回阵中。残馀辽兵见盾牌与长枪在炮火前毫无抵抗之力,阵型彻底溃散,纷纷转身向衙署内逃窜。
宋军轻骑兵立即追上去掩杀。
不到一个时辰,可敦城内抵抗渐弱。
杨可世站在衙署门前,望着手下将投降的辽兵集中看管,又命人封锁粮仓与军械库。
此时,城外传来隐约的厮杀声,他知道那是张宪部正在阻击辽军援军,随即下令加固城门,派高世宣和杨可弼率领三千人马出城助战。
高世宣和杨可弼出城后,就见,旷野上尘烟弥漫,数千契丹游骑如黑云压境般奔袭而来,马蹄踏碎晨霜,弯刀在阳光下闪看冷冽寒光。张宪部一千岳家军已列成三排横阵,新型李琳枪口斜指前方,枪托稳稳抵在肩窝。前排士兵扣动扳机,“砰”的整齐枪响震彻旷野,铅弹如密集雨幕射向敌骑。冲在最前的数十名契丹骑士应声落马,战马受惊扬起前蹄,将后续骑手掀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