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武王就藩(4 / 5)

加入书签

近之人,最尊贵的客人,就是王员外了。

有了正妻后,很快,家里面就办了议事,让小妾上来敬茶,去官府记录档案,拿了文书,一起都走上了大渊皇朝的婚姻传统。

甚至,连大儿媳小秦氏,都忍不住问了问大郎,是不是要给他纳妾。

大郎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一样,他跟三弟、四弟可不一样,不需要妾室。

大渊皇朝的律令之中,官方承认的,永远是一夫一妻制度。

这是传统,中华大地,自古以来,便是如此。

不过,妾室是可以有的,按照身份地位不一样,可以迎娶的妾室数量也是不一样的。

只是朝廷对于妾室数量管控不多,只要你家有钱,养多少妾室都可以。

想要摒除妾室这个封建陋习,彻底执行一夫一妻,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就很多,赵清虎可不傻,没有去触碰这个话题。

封建社会,妇人生育一次就是闯一次生死关。

除此之外,婴幼儿的夭折概率也很高。

高门大户,对于继承人的需求,那是刚性需求,一夫一妻,养不活一个继承人的风险太大,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同意的。

想要彻底实行一夫一妻,首先,生育率必须要保障,其次,婴幼儿的夭折必须要降低,社会环境要改善,不能动不动就发生中年丧子这种人伦悲剧。

战争、社会安定,对这些都有影响。

最重要还是医疗卫生水准决定的,无法解决这个隐患,强推一夫一妻,不允许纳妾,就会跟古代欧罗巴一样,滋生无数的情妇,扰乱社会秩序。

医学院第一个研究项目就选择的很好,孕妇跟婴幼儿。

只要有所突破,社会公序良俗,也会逐渐靠向一夫一妻,会减少妾室的数量。

宁做穷人妻,不为富人妾,本质上,是一个悖论。

在大渊皇朝,可以做出如此选择的女子,娘家一定要有实力。

娘家给的嫁妆,或是娘家提供的财富地位,可以保障女子的生活安稳,她们才可以宁做穷人妻,不为富人妾。

对于一些穷苦百姓家的女子来说,成为大户人家的妾室,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是不少人的选择。

一次性解决两个儿子的终身大事,赵清虎还是挺开心的。

三儿媳周氏,是京郊一个小地主家的女儿。

四儿媳李氏,是京兆府一位主簿家的女儿。

两女身份地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都是受过教育的,赵清虎对此十分满意,大大赏赐了一番杜真跟顾凌轩。

三书六礼,一样没少,为了补偿两家,赵清虎的聘礼还多给了一些。

不曾想,两个亲家也是实诚人,不仅聘礼全都放进了女儿的嫁妆,还搭进去不少。

赵清虎只能是,从家里公中账面上,给两房各自划拨了一笔银子。

三郎、四郎手上一些小产业,也交给了两个儿媳妇。

虽说,马上七月份,小两口都要出海,但是,态度还是要有的。

两个儿媳妇,都是带了人来家里面的,她们出海了,这些产业也是交给她们带来的人管理。

日后,这个大家终究是要分家的。

除了二郎、五郎,他们家算是难得聚集在了一起。

今日赵书礼还来做客,赵清虎对自家这个侄子,还是有一些关心的。

毕竟,老赵家窝在绿竹村那老两口,还需要赵书礼来压制,不让他们闹幺蛾子。

老两口若是能再活几年,对于赵清虎也有好处。

否则,随便死一个,自己都要回去丁忧一两年。

除非宏丰帝下旨夺情,否则,这会成为他这个沿河县伯道德上的污点,被人攻讦。

自己拖家带口,儿孙满堂,可不能随随便便就露出破绽给旁人。

他参与朝政虽然不多,可一只脚踩进去了,这就是一个名利场,是绞肉机啊,必须慎重。

“书礼,你年纪也不小了,也该操心操心自己的亲事了。”

赵清虎见自家侄子来京城后,虽然在户部任职,当了一个七品小官,但是形单影只,便提起了此事。

“大伯,侄儿在京城人生地不熟,没有头绪啊。”

“无妨,让你堂嫂帮你找找,也找找媒人,看有没有合适的适龄女子。”

“多谢大伯,多谢堂嫂!”

赵书礼也急啊,自己的终身大事,自己不上心谁上心?

老家的父母肯定指望不上,在京城,也就是赵清虎这个大伯了,两家还能维持一些关系。

等日后,爷奶没了,那就真的是,面粉人情了。

自己还有用,大伯还能看顾一二。

若是娶一个贤内助,得到岳家帮扶,他的仕途未必不能走下去。

------

“爹,咱们召集的人手还是有些不够啊!”

时间推移,已经到了六月下旬,赵清虎家唯一的大事,就是准备三郎、四郎第二次出海的事情。

海外,有大片土地,还有大量奴隶,需要派人去管理。

大牛、二牛要跟着过去,而且这一次是拖家带口,把大牛的媳妇也带上。

二牛也成亲了,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