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度量尺寸(1 / 2)
节目组的场景拍摄地离老宅不算远,但一个在东头,一个在西头,李启文没怎么关注。
跟着马永涛来到现场后,他才发现,整个场景主要结构居然已经搭建得差不多了。
到底是腾讯的节目,财大气粗。
钱到位了,工期也赶得快。
只不过马永涛昨晚已经叫停了工程,工人们都在彩钢房里休息,场景里没什么人,只有工头陪着几人在内外视察。
李启文围绕着场景看了一圈,心里就有数了。
这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结构布局参考了晋省大院,从设计角度,的确挑不出什么毛病。问题的根子,出在了度量尺寸上。
内外看完,他就问梁工要来了设计图。
看了看设计图的各项参数,他就确认了问题所在。
就是度量尺寸。
“怎么样?”
马永涛期待的看着他,试探问:“找到问题了吗?”
“嗯。”
李启文点了点头,淡然回答:“是度量尺寸的问题。”
“不可能!”
梁工闻言,当即开口反驳:“我的尺寸绝对没问题。”
一旁的工头闻言也急了,举手发誓:“我们绝对是按照设计图的数据施工的,一厘米也没差过啊!”见他们都急着推责任,李启文笑着解释:“不是说数据出错了,是选的度量标准不对。”
听他这么说,工头顿时就松了口气。
度量标准这是设计师决定的,和施工方没关系。
果然,梁工顿时就急了:“度量标准怎么错了?这么基础的错误我会犯吗?”
李启文没有急着反驳他,而是冲他问:“梁工,你设计的这个场景,算是仿古住宅,对吧?”“当然!”
梁工没有否认。
“那我问你,古代的建筑工程中,用的度量尺,是现代公尺吗?”
“不…是…”
梁工脑海中仿佛闪过了一丝灵光,他意识到了什么,但却没能抓住,被问得愣在了当场。
李启文见状,也没难为他,只是耐心解释:“唐代以来,中国古建的度量尺都是比较规范的,只是和现代的尺寸不太一样。
尺寸是建筑的根基,也决定了建筑呈现出的整体比例。
因为古代建筑是按照建筑自身的原料来决定整体尺寸比例的,也就是材份制。”
李启文说着,走到了屋檐下,指着上方的斗棋结构,示意:“所谓的材份制,就是以斗棋**的截面为材,将材作为模数的基本单位。
然后以材为基准,进一步将建筑的高度分为15等份,将材的宽分为10等份,每一等份称之为一分,也就是每一材的高宽比是3:2。
另外还有房契,这个房契指的是上下株之间填充的断面尺寸。
梁的高宽比是6:4,一材加一契,共高21分,称为足材。
所以在计算各级等材的材宽、梁高、契宽的时候,要先求出单材每分的数值,然后分别乘以材宽、契高、契宽的分值………”
听着李启文详细的讲解,梁工不知不觉间已经满头大汗了。
他终于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他是在用现代建筑的尺寸比例,来套用古代建筑。
但古代建筑有它自己的尺寸比例要求,他这样硬套,当然会让整体结构看上去不协调了。
马永涛听不懂李启文说的这些理论,但看到梁工的表情,也知道李启文说到点子上了。
不过他并不想追究谁的责任,他只关心问题该怎么解决。
“那李老师,现在这种情况,该怎么补救呢?”
他下意识的换上了老师的称呼。
在影视圈里,对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都可以称之为老师。
李启文来也不是戳梁工的短的,闻言就问工头要来了卷尺,爬上脚手架,量了量斗棋的尺寸。得到尺寸后,他就拿过了一根铁丝当做笔,在地上写写划划了起来。
“明清以来的建筑,是以斗口为模数来定额的,尺寸和宋代的材份制差不多。
根据建筑大小形制,斗口一共分为十一个等级。
斗等材为6寸,然后每等材递减0.5寸,按照这个斗棋的尺寸来算,也就是3寸的七等材。现代公尺1公尺是32厘米,那么七等材就是9.6厘米,按照这个比例换算……设计图呢?”李启文头也不抬的问了句。
“在这。”
不等马永涛发话,梁工就已经递上了设计图和笔,顺势就蹲在一旁,一脸认真的看着李启文计算。他的神色间,已经完全不见了刚才怒气冲冲的态度,反而像是回到了课堂上的学生。
“第一个明间的面阔应该是77斗口,进深应该是5/8通面阔,那么算下来,现在的举架就明显低了…应该加高6寸,也就是19.2厘米。”
“现在定的举折高度也不对,应该是先定脊桁下的第一椽架,按总举高尺寸的十分之一计算,以下每架均自上递减半为准,每尺折一寸…”
看着李启文列出的数字,严格的计算方式,梁工越看越心惊。
他对传统建筑也是有所了解的,不然也不会接这样的项目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