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春游(1 / 2)

加入书签

景区的开发建设,李启文不打算从外面找工程队。

市面上的工程队,很难找到有古建筑修复相关经验的专业团队。

而且村里就有不少人,有过从事工地建筑的经验。

只是因为岁数超了限制,或者是身体有病等种种原因,没办法再去工地干活,只能回乡务农。这些工人,只要稍加培训,李启文就能把他们利用起来。

“你们有去工地干过技术工种的,可以到村长这里登记一下。

木工,钢筋工,砖瓦工,电工,水暖工,抹灰的,刷油漆的,上玻璃的,会电焊的,我都需要。如果不会,但又想去干活的,也可以报名,我会统一进行培训,教你们怎么干。”

李启文早就规划好了。

既然要用景区改造带动经济发展,从一开始就要落实下去。

景区改建,后续的内容项目培训,都需要大量的人手。

哪怕是把周边几个村镇的闲散劳动力都调过去,都未必够用。

“景区那边不光需要男的,也需要女的,我建议家里有女人能空闲出来的,都可以报名参加培训试试。到时候景区扩招,从情景演员到卫生保洁,都需要人手,那是稳定开工资的正经工作,而且就在家门口,劳动能力不好的女人都可以试试看。

没有表演经验也不怕,都会安排培训的,而且也不会太难,没有表演痕迹反而更有沉浸感。”听着李启文的宣传,在场乡亲们有人意动,也有人依然抱着怀疑的态度。

还有人提出了疑虑:“启文啊,那咱村的人都去老县城了,地咋种呢?平时有个啥事,都找不到人,咋弄呢?”

这是很实际的担心,村里人丁本来就少,平时种地,或着家长里短的杂活,都是东家帮一点,西家帮一点,互相帮趁着弄完的。

要是再弄走点人,村里平时就更找不到人干活了。

但对于李启文来说,这却不算是个问题。

一旦老县城开发出来,开始上人,光是游客带来的收入,就足以轻松覆盖辛苦种地挣的那点辛苦钱了。到时候还有没有人愿意种地都两说。

不过现在一切都还是未知数,李启文就算跟他们保证,他们也不会轻易相信。

毕竟和一个平日就人流量不大的景区,新开发之后的分红相比,地里的那点收入虽然少,却胜在真实。种一亩就是一亩实打实的收益,看得见摸得着。

景区万一赔了呢?

他们从没进行过这样的投资,有这种想法也是很正常的,李启文能够理解。

李启文能做的,只能说清楚利弊,最后如何决定,还得看他们自己的选择。

开完会后,李启文给大家做了统计。

有投资意向的人还是比较少,总共也就只有三个人。

分别是邢叔和王叔,另一个是村长。

邢叔去年种地赔了一年,今年的地租给了节目组,但租金也不算高。

豆豆在县里上学,各方面花钱也比较多,他还是想多挣一点,为孩子做打算。

王叔还是比较聪明的,比较经常走南闯北,眼光比较开阔。

“咱的黑河公园,风景一点都不差,还有老县城,也是特色。

最重要的是,有启文坐镇,负责开发,我觉得做成的希望很大。”

至于村长,他是亲眼看到许县长和李启文谈这个项目的见证人,知道县里这次下了多重的注。许县长明显是要把这个项目当做是自己的主要政绩来做。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县里的资源都会往这个方向倾斜。

如果不是运气实在差得没边,那么这个项目基本上是必然会成功的。

更别说还有李启文的加持了。

村长不光是打算要贷款投资老县城开发,还打算贷款在自家宅基地起一座小楼,开家民宿,用来接待游客。

李启文得知他的想法后,也不禁感叹,怪不得老宋叔能当村长,不光有脑子,也有相当大的魄力。现在老县城项目还在初步筹备阶段,八字还没一撇,他就敢把自家的房子扒了,起小楼盖民宿。这种战略眼光,可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

除了他们三位之外,其他的乡亲报名的不少,但都是想要去景区打工的。

和投资相比,去景区干活,明显是更稳妥的活路。

毕竟干一天活,算一天的工钱。

哪怕是工钱发不下来,最多也就是亏点力气,不会亏钱。

这倒不是他们没有战略眼光,而是他们的经济实力不允许。

穷人是没有多少风险承担能力的,一个失败的决策,很可能好久都翻不了身。

因此,李启文也只能尽量把投资的好处告诉他们,让他们回去多考虑考虑。

未来两个月如果还想投资,还有改主意的机会。

同样的代表会,也在老县城周边的其他村镇里召开着。

只不过和李启文预期的情况差不多,众筹投资的进度推进得很慢。

大部分人都是选择更为稳妥的打工路线,有胆量,有能力贷款投资,或者自有资金入股的人,依然是少数。

但李启文也不急,反正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最后剩多少股份,都会有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