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卖熊胆(1 / 2)

加入书签

二十六号一大早,众人匆匆忙忙吃了早饭,收拾好东西,就从太平沟出发了。

冯立民年前结婚,要采买的东西多,所以他娘还有立新都跟着一起。

孟德林和张国福,也各自领着弟弟,再加上沈国栋兄妹,这一行可不少人呢。

沈国栋和孟德林带着枪,不过没背在身上,而是用麻袋卷起来,放在了爬犁上。

他们去县城办私事儿,不好借用队里的马爬犁,所以就各自拖着自家的木头爬犁。

冬季江面结冰,并不是一平如镜,相反,江面上会有不少冰棱子。

阳历年前后,天气特别冷,江面上的风又大,众人一路向北,那寒风就跟刀子似的。

好在大家伙儿穿的都挺厚,脚下高帮勒鞍鞋,里头塞着乌拉草,保暖又吸汗。

手上棉手闷子,帽子、围巾捂的严严实实,就露出来俩眼睛,倒是够保暖。

沈秀云头上戴的帽子,正是赵双喜给打的獾子皮做的。

天冷了,把帽耳朵放下来系好,再围个围巾,十分保暖。

只是呼出来的热气都凝结在帽子和围巾上,白花花的一片。

当然,这样的天气,就别想着坐在爬犁上了。

天气太冷,坐爬犁上不动弹,没多会儿就冻透了,还不如走着走,越走越暖和。

太平沟往县城走山路的话,四十里,但是走江面要近不少。

上午九点来钟,众人便到了县城西的江堤。

走上江堤,进了县城,第一件事肯定是去卖掉熊胆。

于是众人进了城,直奔供销总社旁边的收购站。

沈国栋和孟德林把麻袋卷儿夹在咯吱窝下,跟着冯立民和张国福一起进了收购站里头。

其他人没跟着进去,在门口看着爬犁。

入冬以后,进城卖药材、松子、木耳等山货的就少了,多数是来卖各类皮张的。

比如元皮,也就是黄鼠狼皮,还有狐狸皮、貉子皮、灰狗子皮、紫貂皮等小型动物皮张。

偶尔有一个两个卖熊胆、猪砂、麝香。

沈国栋他们在旁边看了好一会儿,没见到有卖啥剃、金钱豹等大型动物皮张的。

想来也是,这些大型猫科动物凶猛的很,一般人很难猎到。

收购站的工作人员还是那样,拉拉着脸,活像谁欠她几百块钱似的。

当然,大家都习惯了,也没人觉得这样不对。

只要不故意压价,公道合理,给钱痛快,其余的大家也不在乎。

旁人在前面卖货,沈国栋和冯立民他们就在后面看着。

目前一等狐狸皮,十二块七毛钱一张,一等元皮九块二,一等紫貂皮五十三块四,貉子皮二十一,灰鼠皮三块,獾子皮八块。

别看价钱好像不算高,可架不住这些东西数量多,捕捉也容易。

就比如那元皮,也就是黄鼠狼的皮,荒山、草地、灌木丛,甚至坟圈子都有其踪迹。

这玩意儿下套子、下夹子,很轻松就能抓到。

一张元皮九块多钱,不说多了,一个月弄十张,就接近一百块钱。

沈国栋他们家在生产队干一年,到最后才剩几十块。

像之前被狼獾熏晕过去的老胡,一冬天能打几十只黄皮子,光是元皮就能卖不少钱呢。

胡、黄、柳、白、灰的传说虽然以前就有,但真正广为人知,越传越邪乎,还是要到八九十年代以后。眼下这个时代,其实很多人并不在乎。

穷,比什么都可怕,只要能挣钱,别说是黄皮子、狐狸了,老虎也是敢照量几下的。

几个人耐心排队,不多时轮到了他们,沈国栋将怀里的白布包打开,送到那工作人员的面前。“同志,麻烦给看一下这三个熊胆值多少钱?”

沈国栋一边说着,一边将布包打开,露出里面两大一小三枚熊胆来。

三枚熊胆一出,后头排队等着卖货的人都好奇的伸脑袋往前看。

“小伙子,三个熊胆都是你们打的?哎呦,太厉害了。”

那工作人员扫了沈国栋一眼,然后低头看了看白布上的熊胆,随即拿起来检验质量。

“嗯,一个铜胆、俩草胆,品质还可以。铜胆两百三十块钱一两,草胆两百块钱一两,卖不卖?”熊这种动物的分布比较广泛,不光是东北有,国内很多省份都有。

东北的黑熊体型大,所出的熊胆也大,但是论质量,并不如云南等地的熊胆。

熊胆这东西,熊用的越勤,食物越杂,质量就越好。

一般人认为,东北黑熊一到冬天就蹲仓冬眠,一年有半年不进食,因而品质上会差一些。

东北人区分熊胆品质,多数按照杀熊取胆的时候,胆的颜色。

发黄的就叫铜胆,发绿的就是草胆,草胆的品质不如铜胆,价钱上也差不少。

“卖,都卖,麻烦同志给过过称,算一下多少钱。”

上回来的时候,沈国栋在黑板上看见熊胆的收购价格了,心里有数儿。

眼下毕竟是六零年,野生动物多,各类珍贵药材还没到濒危的地步,价格上不去很正常。

再过三十年试试?一两铜胆不说卖一千,少说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