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贾政:我不道啊(1 / 2)

加入书签

且说之前,贾政在贾环婚礼前,将宫里的风言风语压下,没有告知贾母和贾环。

贾政的一天作息十分规律。

若逢朝会,半夜起床。

但每月朝会除了初五和十五外,朝会基本都因各种事情取消。

就算有朝会,往往不是进大殿议事。

在午门外入到辅和殿前一起行拜礼,就算是朝会了。

如果没有朝会,贾政卯时正起床就可以。

辰时初准时到户部。

一般他都是来的最早的。

签了到,沏上茶,并不第一时间办公,而是转身出六部。

家里来不及吃早点,他觉得费事,他偏爱在六部外面不远的胡同摆的早餐摊位。

有滚烫的米粥,还有包子、鸡蛋等。

更重要的是,一般六部其他官员早上也会来这吃。

往往几个人围坐一桌,一边吃,一边聊。

贾政一般只有一个人,周围人见了他,并不跟他攀谈搭伙。

只打打招呼而已。

吃完了,贾政生怕回去的晚了被同僚说。

也不多坐,向着户部而去。

他作为郎中,掌管一司,其实是可以安排员外郎等帮忙看账的。

最后他来核对即可。

但他是权掌浙淮司。

因为是暂时掌握,他便勤勤恳恳,自己看账。

凡有看不明白的,虚心去问。

一来二去,除了公务上的往来,他的同僚们私下里都不太理他。

贾政也乐的清闲。

他在工部做员外郎的时候就是这样,少说话,做事也只做本职工作。

要是事情办完了,他坐在书案前,拿纸偷偷作个诗、画个竹子。

申时下班,回了荣国府之后换好衣服直奔书房。

晚饭往往就在书房里和清客们将就吃一下。

聊到天黑,他就去睡觉。

贾母那边请安大部分时候也不必亲自过去,派人就好。

当然他自己心里也不是什么都不懂。

浙淮司,最大的账就是两淮的盐。

而林如海正管着两淮之盐。

所以同僚们一时也拿不准,这贾政到底是站在林如海那边的,还是站在贾家那边的。

乃至流传出来皇帝要对四王八公清算,各同僚都躲着贾政说。

贾政之所以能知道这事,还是在吃早餐的时候留心听到的。

贾政一个人上班,一个人坐班,下了班就直奔书房找清客。

偶尔骂一骂宝玉。

这就是他户部郎中的枯燥生活。

他不弄权,也不求上进。别说站队,就是和同僚说话都没两句。

只老实办事,尽量让人挑不出毛病来。

就连万寿节这样的大事,其实也轮不到他来操心。

贾母肯定会妥帖把礼送进宫的。

最近风言风语越来越多,偏偏还都绕过了贾政。

贾政以为不过寻常的一天,乘车坐班去了。

六部长官进宫内给太上皇庆贺。

长官不在,各郎中该摸鱼摸鱼、该离去离去。

贾政坐在书案前,琢磨着昨天晚上和清客们聊的诗。

不多时,户部侍郎侍侍奉着尚书回来了。

“贾郎中在吗?”

贾政连忙起身:“部堂大人。”

尚书对着贾政道:“我们刚从御花园出来,想着一起再喝一杯。

你跟来一起?”

贾政不敢推辞,答应下来。

跟着户部侍郎、尚书,和其他六部官员等一起到附近酒楼喝酒。

酒越喝越大,越喝越多。

最后乃至锦衣卫的长官都来了。

众人举杯,醉意正酣,一个个都说在酒楼暂且住下。

贾政便打发了店里的小二去跟家里仆人说一声。

贾政和翰林院的学士聊诗聊到尽兴,不愿离去。

各部官员有回家的,也有留的。

贾政压抑了太久,决定趁着这个机会放纵一会。

就跟翰林院学士相约一起在酒楼住下。

第二天起来,贾政迷迷糊糊的从洗漱完毕。

第一件事仍然是去到户部。

签到、沏茶、走出,吃早点。

只是今天,人不多。

回到户部,也没几个人。

零星几个人,看着他的眼神也怪怪的,让他很不舒服。

但好在他去问公事,同僚态度比之前热情许多。

既至申时,贾政的车昨晚已回,今天不知出了什么事没来接他。

幸好有同僚:“贾大人,上车吧,我这顺路。”

“多谢!”

车上,这同僚看着贾政直叹气。

贾政心中还很疑惑,不知为何这同僚总是叹气。

临下车前,那同僚对贾政郑重抱拳行礼道:

“我曾闻“胸有激雷而面若平湖者,可拜上将军也’,

也读过史书,说“凡辅弼之极,喜怒不形于色’。

过往读罢,往往嗤之以鼻,总觉得这话说的多了些假意虚情。

如今观贾大人,才知天下英才无数,非悉有志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