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厂会议(1 / 2)

加入书签

“嗯,”李怀德点点头表示满意,“不过这个新做法毕竟是流程上的大变动,需要拿到厂党委会上正式讨论通过才行,这样执行起来才顺当。

这样,你和老刘准备一下,尽快做一次专项汇报,挑杨书记和我在场的时候讲。

核心成果和新方案一起说。

你们的技术成果扎实,又有实际效益支撑,再加上我和老刘明确支持,通过问题不大!”

三天后,厂党委扩大会议召开。

会议室里烟气缭绕,椭圆会议桌旁坐着厂里主要领导和部分技术骨干。

杨书记坐在中间主位,脸色平静如常,手里夹着烟慢慢吸着。

李怀德坐在他左手边,神态自若。

刘工坐在靠下的位置,面前摆着厚厚一摞报告、图纸和那个装在透明盒子里的小小晶体管核心。李卫东站在会议室前面准备汇报。

他能感觉到好几道目光落在他身上,其中杨书记的目光沉静而专注,而老工程师王工的眼神则带着明显的不认同。

刘工先站起来,代表技术科做中期汇报:“杨书记、李副厂长、各位委员、技术组的同志们!今天主要汇报两点:第一,我们厂新一代数控机床的关键技术一一晶体管伺服驱动系统一一取得重大突破,并完成了工程可行性验证!第二,基于这个成果,技术科建议采用“交叉并行、分批设计和试制’的新研发模式,提请党委会研究讨论!”

他简要说明了晶体管方案的由来和李卫东的核心贡献,重点展示了测试数据和对比优势。

当他展示功耗对比图时,参会者的兴趣明显提起来了;说到高温低温稳定性时,能听到轻微的感叹声;当那个晶体管核心小实物在大家手里传递观察时,现场能感受到这种小型化技术的冲击力。最后,刘工请李卫东具体介绍:“下面就详细的技术内容和推进方式,请李卫东工程师具体说明。”李卫东平复了一下呼吸,口齿清晰地开始讲:“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就像刘主任讲的,我们做的晶体管控制核心,在耗电、体积、稳定性和反应速度这些关键指标上,确实已经全面超过原来的电子管方案,这是我们整机性能提升的基础!”

他熟练地操作投影,显示出关键数据的对比曲线图,“为了最大程度缩短研发周期,尽早拿出能工作的样机抢时间,我们提出“分模块设计、审核、制造、测试’同步推进的流程。

具体就是:在保证每个单独功能模块的图纸完全正确、技术可行前提下,一张图审过,马上协调生产资源,立即开始加工制造、组装调试这个模块;同时,紧跟着立刻开始设计下一个相邻模块的图纸!像齿轮一样往前滚。

我们估算过,这个办法至少能省下原来计划里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图纸不再是只用来汇报的,而是立刻就能变成制造命令的起点!”

他拿一个驱动单元举例,详细展示了图纸计划怎么跟制造节点衔接。

“对于风险和质量控制,”李卫东的目光扫过参会者,尤其是和杨书记对视了一下,“我们设两道保险:第一,图纸审核由刘主任亲自坐镇,专家小组负责审,确保单个模块图纸本身技术过硬、把好关;第二,我们的核心设计人员要全程跟着制造和组装测试环节走,发现问题立刻解决,及时调整后面的设计方向,保证整个流程能闭环控制、不出岔子。”

李卫东说完,会议室里安静下来。

李怀德先开了口,放下手里的笔,面带赞同和坚决支持:“好!这个方案思路开阔,有魄力,更有扎实的技术成果打底!我看是解决当前研发进度瓶颈的有效办法!时间紧迫啊同志们!样机早一天出来,我们的新产品就能早一天投入市场,占据主动!我完全同意技术科和李卫东同志提出的新方案!厂部会全力协调调度,确保新流程顺畅运行!”

支持这种做法的一些技术人员,像张建国等人都点点头,神色积极。

但反对的声音立刻响起。

资格很老的工程师王工忍不住了,眉头紧锁,直言不讳地提出异议:“李工的想法听起来效率高!但是,我有两点疑问!第一,”

他看向李卫东,问题直指要害,““图纸完全正确可行’这个标准谁来定?如果其中某个零件的设计有误,可能连带一堆做好的零件都废了!不同模块之间怎么连接、接口尺寸这些关键问题,在最终总装图出来之前,怎么保证百分之百不出错?“画好一张造一张’,听起来更像是边摸索边干的作风,跟我们厂几十年严谨的设计制造流程不太符合!第二,”

他转向李怀德和刘工,“这新的晶体管技术真的成熟到可以支撑这种激进的流程变动吗?就算那个管子的核心通过了实验,后面的机械结构强度、寿命测试、甚至加工工艺的稳定性,能经得起这种环节交叉吗?别最后效率没上去,反而弄得零件加工和装配上打架,互相不匹配,搞成一堆装不起来的废件!这造成的损失谁来负责?李工个人承担得了吗?”他的质疑句句落在流程和风险点上。

会议室的气氛明显凝重了一些。

几个原本有点意动的人也变得迟疑。

杨书记依然没表态,默默地抽着烟。

李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