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鱼获丰收(1 / 2)
“坏了!挂底了?”有人喊。
“不像!快看竿头!都快挨着水了!是大家伙!!绝对是大家伙!”旁边一个懂钓鱼的老者指着几乎要被拉平的竿尖喊道。
李卫东心里也是一惊。
他立刻调整姿势,站好马步,双手牢牢握紧竿柄,手臂肌肉绷紧。
他不敢硬拉,只能顺着鱼的力气走,把竿高高扬起,靠着鱼竿本身的弹性和自己腰腿的力量跟水下的大家伙周旋。
水底的巨物开始疯狂冲撞,时而往深水里扎,鱼线“嘎嘎”往外跑;时而又像炮弹一样横着冲,想钻进茂密的水草丛或岸边的石缝里。
李卫东精神高度集中,额头冒出汗珠,全凭经验和感觉控制着鱼竿的角度和力量。
鱼线在水面划着长长的波纹。
周围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比他更紧张。
“稳住!稳住!”“千万别让它钻草堆里!”“霍,这劲头,怕是长了多少年的老鱼精!”岸上的人比李卫东还激动。
几个小伙子撸起袖子想下水帮忙,但看到那巨大的动静和急水,又有点害怕。
这力量的比拼持续了漫长的五六分钟。
李卫东手臂开始发酸,但他眼神专注,呼吸沉稳,就像他面对技术难题时一样冷静。
他感觉到水下的鱼也累了,挣扎的力度在减弱。
机会来了!
他不再完全被鱼牵着走,趁着鱼力稍缓的片刻,开始主动收线。
线轴一点点艰难地往回卷。
“哗啦一哗啦一”,大水花越来越靠近岸边,一个巨大的黑影在水下时隐时现。
最后几下拉扯调整方向后,那大家伙终于被拖到了近岸的浅水处。
大家看清了一一条通体青黑、脊背高耸、鳞片闪着暗光的大鱼!每一次甩尾,都激起很高的水花!“青鱼!是大青鱼!”“天爷!这……这鱼怕是河里的王吧!”“我在这河边蹲了五十年,头一回见这么大个的青鱼!真是开了眼了!”“鱼王!肯定是鱼王!被高手钓到了!”
岸上响起一片惊呼和赞叹声,大家死死盯着水里的巨物,带着敬畏。
在李卫东指挥下(鱼已经没什么力气了),几个大胆的小伙子拿起最大号的加长抄网,合力一兜!终于把这挣扎一路的庞然大物弄上了岸!
它躺在草地上,身体几乎占了一小块地方,粗壮的鱼尾还在无力地甩动。
暗青色的大鳞片在阳光下泛着幽光。
目测长度超过一米,估摸着有三十来斤重。
一个年轻小伙子试着双手去抱,没能完全抱离地面。
“唉,能看到这么大的鱼被钓上来,这辈子也值了。”
之前那位老者低声说了一句,像是见了传说。
就在大伙围着那条大鱼感叹不已、议论纷纷时,一个穿着藏青色干部服、推着自行车的男人挤了进来,看着地上的大青鱼,眼睛一亮:“老弟!厉害!真厉害!我姓郑,在副食品公司工作,跟鱼打了几十年交道!你这大青鱼,绝对是野生的好货!市场上都少见!你看……”他搓着手,很热切,“你这鱼护里这么多鱼,这条最大的,让给我行不?我用粮食跟你换!”
李卫东用毛巾擦着汗,看看被围观的“鱼王”和鱼护里满满的收获,也觉得是大自然的慷慨。这大青鱼带回去处理起来费劲,也吃不了那么多,换粮食确实实在。
他平和地问:“老哥想怎么换?”
郑主任赶紧说:“十斤棒子面(玉米面)、两斤小米,再给你加五斤白面!这价钱不低了!我家里老母亲就喜欢喝口鲜鱼汤,这时候真不好找!”他怕李卫东不同意,开价很实惠。
周围又议论起来:“曜,这价钱,不少细粮了!”“郑主任爽快,这大青鱼值!”“换我也乐意!”李卫东想了想,家里粮不缺,但细粮好,妻子怀孕需要营养,白面小米比钱实用。
他痛快点头:“行,看老哥孝顺,换了!”他又指指鱼护里其他活蹦乱跳的鱼,“这些平常鱼您要么?也便宜点,换点粗粮票或者菜油也行,省得我带回去了。”
郑主任非常高兴,马上答应:“要!都要!保证不让你亏!算下来……再给你三斤全国粮票,半斤油票!行吧?”他一边掏出小本子开条子,一边招呼旁边认识的两个小伙子帮忙装鱼绑鱼。
交易很快完成。
李卫东把换来的十斤棒子面、五斤白面小心地绑在自行车后座一边的铁架子上,小米单独放进车头的网兜,粮票和油票收好放进口袋。
那条象征性的大青鱼,被郑主任乐呵呵地用粗绳穿好,搭在自己那辆飞鸽自行车后座上,引得路人多看几眼。
李卫东收拾好东西,准备骑车离开时,一个有点面熟的人凑过来,像是突然想起来什么,激动地说:“等等!我想起来了!您……您是红星轧钢厂那位……上过报纸的……弄出“红星一号’的李卫东李工?!登在《工人日报》头版的?”
这话像块小石头落进水里。
周围安静了一下,紧接着议论声更大也更惊讶了。
“哎!对对对!我说面熟!报纸上有他!”“哎呀!是上了报的大工程师!国家的人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