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农机厂帮忙(2 / 3)

加入书签

过纸条看了看,上面写着:精度失控,废品率高。

他眉头皱得更紧了。

农机厂的设备和轧钢厂的不太一样,更精密些,但技术原理总有相通的地方。

他心里盘算:今天车间里几个主要任务都安排好了,没什么急需他立刻处理的突发状况。

作为搞技术的人,遇到难题本能地想弄清楚。

他抬起头,眼神沉稳:“行,我知道了。

你找人把我上午要签的几份文件先送去办公室。

我去趟农机厂看看。”

他补充道,“对了小赵,给那边回个电话,就说我半小时后到。”

“好的主任!”小赵答应着,脸上露出放心的表情,转身跑回去回电话和安排事。

李卫东走向车间门口的自行车棚。

他的自行车是辆老款的“永久”二八杠,车座光滑,车梁上有几处补漆的痕迹,但链条上了油,收拾得很利索。

他掏出钥匙开锁,“咔哒”一声,长腿一迈,稳稳坐上去。

车轮碾过硬化的厂区路面,发出均匀的“沙沙”声,朝着郊区的农机厂骑去。

深秋的风带着凉意,吹在脸上有些干。

路边的杨树叶子大多黄了,打着旋飘落。

李卫东一边骑车一边想:农机厂的设备精度要求更高,结构也更复杂,这次会是什么问题呢?主轴轴承磨了?传动齿轮有间隙?还是液压系统出毛病了?他心里盘算着可能的原因和检查步骤,脚下蹬车的节奏一直很稳。

自行车停在北郊农机厂门口。

和轧钢厂的庞然大物比,农机厂显得规整些。

大门上挂着抓革命促生产的标语。

门卫似乎接到了通知,听说是轧钢厂的李主任,没多问就热情地指明了办公主楼的方向。

刚走到楼前,农机厂的沈厂长就快步迎了出来。

沈厂长五十岁左右,头发花白稀疏,戴着黑框眼镜,灰色中山装袖口有点磨亮,脸上带着明显的焦虑和期待。

他快步上前,用力握住李卫东的手。

“哎呀李主任!您可算来了!”沈厂长的声音因为着急有点哑,“真不好意思,一大早麻烦您跑一趟!实在是没办法!那台镗床一停,整个发动机缸体的生产线就瘫痪了!工期耽误不起啊!”

李卫东感受到对方的急切,也用力回握了一下,声音沉稳地安慰:“沈厂长客气了。

都是系统里的兄弟单位,互相帮忙应该的。

具体问题看了再说,您先别太担心。”

他看看周围,“设备在二号车间?带我去看看吧。”

“对对!在二号车间!这边走!”沈厂长连连点头,一边带路一边飞快介绍情况,“就是那台六五年从沈阳引进的精密镗床,平时保养都很仔细的。

从前天开始不对劲,加工出来的缸孔严重变形,椭圆度超标!厂里的刘工、王工他们几个,把所有能想到的地方都查了:主轴、丝杠、滑轨、驱动电机……连床身水平都重新校了!螺丝该紧的都紧过,该加油的也都加了油。

可它就是不行,精度死活上不去,废品堆了好多!”他说着,额头又冒出细汗,用袖子擦着。李卫东听着,心里大致有了方向:可能问题出在更隐蔽精密的地方。

他记下关键点:椭圆度问题,基础检查无果。

跟着沈厂长走进二号车间,一股机油、切削液和铁锈的混合气味扑面而来。

噪音比轧钢厂小,但气氛显得更紧张。

车间靠里面围着几个人,都愁眉苦脸地看着中间一台沾满油渍、体型精悍的深绿色机床。

那就是出问题的镗床。

沈厂长朝人群中一个头发花白、同样穿蓝色工装的老技术员喊:“老刘!刘工!快,轧钢厂的技术科李主任来了!”

被叫刘工的老技术员约六十岁,背有些驼,但眼神锐利。

他立刻转身,快步过来,紧紧握住李卫东的手,眼神带着敬佩和恳切:“李主任!久仰!麻烦您跑这一趟!我们几个……能拆能看的都折腾了,惭愧,实在找不出原因!您快给看看!”话语里有自责和无奈,旁边的年轻技术员们也围过来,充满期待地看着李卫东。

李卫东点点头,对老同志很尊重:“刘工您太谦虚。

精密设备问题有时很难找。

我先看看情况。”

他没有急着动手,而是沉稳地绕着镗床走了一圈。

机床停着,主轴孔里残留着金属屑,旁边堆着几个加工失败的、孔口明显变形的缸体。

他戴上随身带的细纱白手套,伸手摸了摸冰冷的床身、主轴箱罩、进给丝杠护罩……动作仔细专业。他的目光特别看了看机床底座和地面的接触处,以及复杂的线缆接头。

“有设备的结构图纸,还有使用维修记录吗?越详细越好。”

李卫东对沈厂长和刘工说。

“有!有!”刘工连忙答应,对旁边一个小伙子说,“小孙,快去资料室!拿三号柜最上面那套“东方红镗床’的结构蓝图,还有最近半年的运行和点检记录!快!”

小孙答应一声,小跑着走了。

趁拿图纸的空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