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资本绞杀:支付王座与帝国版图的重构(2 / 5)
影随处可见。它是港岛唯一的“全民级”非现金支付工具,电子钱包等其他支付方式尚未形成有效的竞争。八达通的便捷性和广泛性,让港岛市民养成了使用八达通的习惯,这也使得其他电子支付企业难以在港岛市场立足。
根据八达通披露的2010年财务数据,八达通半年盈利1.239亿港元(约1600万美元),营业额2.8亿港元(约3600万美元),持有2100万张流通卡,日交易量1120万次。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八达通在港岛电子支付市场的强大实力和盈利能力。它的存在,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支付方式,也为港岛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八达通在港岛电子支付市场的垄断地位,王辉的团队开始对其进行全面的估值。他们采用了多种估值方法,力求准确评估八达通的价值。
首先是现金流估值法。按全年盈利2.5亿港元(约3200万美元)、20倍PE计算,八达通的估值约6.4亿美元。这种方法主要基于八达通目前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前景,通过市盈率来评估其价值。20倍的市盈率在电子支付行业中属于较为合理的水平,反映了市场对八达通未来盈利增长的预期。
其次是市销率对标法。支付宝2010年估值53 - 160亿美元(PS约10 - 30倍),八达通2010年营收规模约为支付宝的1/20,按PS 3 - 4倍计算,八达通的估值约7.2 - 9.6亿美元。这种方法通过与同行业的巨头企业进行对比,根据营收规模和市销率来评估八达通的价值。支付宝作为全球电子支付领域的领军企业,其估值和市销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虽然八达通的营收规模相对较小,但其在港岛市场的垄断地位和独特的商业模式,也为其赋予了一定的价值。
最后是战略溢价考量。八达通在港岛98%用户渗透率的垄断地位,以及披露的与深圳通、迪拜等地的技术输出能力,使得第七帝国基金可支付30 - 40%溢价,最终估值约8- 12亿美元。八达通的垄断地位意味着它在港岛电子支付市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能够掌控市场规则和定价权。同时,其技术输出能力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和影响力。因此,第七帝国基金愿意为其支付一定的战略溢价。
这场评估其实早已进行,普华永道已经将详细的报告递给了王辉。报告中详细分析了八达通的财务状况、市场地位、竞争优势和潜在风险,为王辉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目前八达通的日均交易额为6000万港元(年化219亿港元),其中15%来自零售场景。用户规模超2000万张流通卡(港岛人均3张),覆盖99%市民日常支付。牌照价值方面,八达通拥有港岛金管局“接受存款公司”牌照(2000年获批),是唯一全覆盖交通+零售的支付网络。这些优势使得八达通在港岛电子支付市场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且八达通还爆发了丑闻。
2010年7月,八达通曝出出售197万客户资料获利4400万港元,引发了公信力危机。行政总裁辞职,政府介入调查,这一事件对八达通的市场形象和声誉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市场估值应下修30%,参考同类支付公司PS(市销率)5 - 15倍,取PS = 10计算:年交易额219亿港元×0.6%手续费率~1.3亿港元营收×4 = 5.2亿港元(约6700万美元)。最终估值:6700万×10 = 6.7亿美元,取整7亿美元。7亿美元成为了八达通最高的估值价格。
如果八达通只在港岛发展,没有能够走出去,那么每年的营业额3200万美元,扣除成本的话纯利润也没剩多少。股东们一年分红20%的纯利润,那就是640万美元。而王辉直接给出7亿美元,相当于八达通股东们100年的分红。这对于八达通的股东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极致的诱惑。在港岛,只有财大气粗的第七帝国基金才能开出如此高价。
现在的问题是,直接全资收购,还是用7亿美元注资?王辉觉得都行。
全资收购的话,八达通就属于维港集团旗下的子公司,维港集团将垄断港岛的电子支付市场。这对于维港集团来说,意味着可以完全掌控港岛电子支付市场的规则和发展方向,进一步巩固其在港岛商业界的地位。如果注资的话,大家都能分到蛋糕,关键是分红就很少。
其他股东们愿意拿少量的分红,还是一次性套现大笔资金走人?
王辉将这个问题交给了八达通的股东们、董事们。
八达通董事会会议室里,气氛紧张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空气粘稠得如同凝固的沥青,让人喘不过气来。7亿美元的数字,像一枚烧红的烙铁,烫在每一位董事的心上。投影幕布上,普华永道那份冰冷的估值报告和第七帝国基金两个刺眼的选项“全资收购”或“7亿美元注资换控股权”一让会议室里的温度降到了冰点。
“7亿美元!全资!现金!”友邦保险的代表,一个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但眼神焦灼的中年男人,几乎是拍着桌子吼出来。他的声音在会议室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