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5章 权火焚心孤注倾,夜策孤忠入彀中(2 / 4)

加入书签

,还想要争取。

陈群的目光在曹丕脸上停留片刻,『骠骑军纪严明,纵有龃龉,也不至于在敌前自乱阵脚。世子,属下还是那句话,固守待援,方为上策。』

又是这套说辞!

曹丕心中冷笑,面上却露出受教的表情:『长文所言极是。只是……我军困守已久,粮草日蹙,军心浮动。若是长久困守,只怕……』

曹丕故意留下话头,观察陈群的反应。

但是这位谋臣只是微微摇头:『世子放心,丞相必有安排。我等只需守好邺城,便是大功一件。』

大功一件?

曹丕几乎要嗤笑出声。

守城之功,如何与破敌之功相比?

等父亲回师,解了邺城之围,天下人只会称赞父亲用兵如神,谁会记得他曹丕在这城里苦守了多久?

即便是大功,也是陈群的……

送走陈群,曹丕独自在城楼上踱步。

夜风很冷,吹得他衣袂翻飞。他想起小时候,父亲教他们兄弟兵法时说过:『为将者,当知取舍。』

取舍……

他现在不就面临着取舍吗?

用任峻和几百兵卒的性命,赌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至于那些可能为此送命的士卒……

曹丕用力摇头,试图甩开这个软弱的念头。

父亲当年屠徐州、坑降卒,不也是为了更大的目标?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这个道理,他懂。

『令出必行,唯有忠诚……』

曹丕喃喃念出山东之地,经常被强调,似乎是铁律一般的话,嘴角泛起一丝冷笑。

是啊,忠诚。

他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忠诚,不问对错,不计代价的忠诚。

远处,骠骑军的营火依旧在闪烁,仿佛在向他招手。

风险再大,他也必须一试。

这不仅是一场军事冒险,更是一场政治豪赌。

陈群以需要巡查城防为由告退,留下曹丕一人烦躁地踱步。

『既然你陈长文求稳,那便由某来行此险招!』曹丕不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

是夜,曹丕秘密召见了典农中郎将任峻。

然而,曹丕不知道的是,他密会任峻的消息,很快便通过某些渠道,传到了并未歇息的陈群耳中。

听完心腹的禀报,陈群站在自己府邸的书房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只是化作一丝深深的苦笑,夹杂着难以言喻的疲惫。

『果然……还是年轻啊……』

陈群低声叹息。劝阻已无意义,强行拦阻只会与世子彻底决裂,于守城大业更为不利。

况且,陈群内心深处其实也难免存着一丝极其微弱的侥幸……

万一,是自己多虑了呢?

万一,真的有机可乘呢?

沉默良久,陈群缓缓闭上眼睛,仿佛要将所有的担忧和无奈都压下。

最终陈群轻声吩咐道:『传令我们的人……南门附近……加强警戒,但……无需干涉任将军行事。』

陈群决定,对此事佯装不知。

这也是作为臣子在面对刚愎主上时,一种无奈而悲凉的妥协。

陈群将所有的判断和担忧埋藏心底,然后暗自祈祷,希望自己的担忧是多余的,希望任峻的出击,能带来一丝奇迹,而不是……

一场灾难。

……

……

夜色如墨,将邺城巍峨的轮廓浸染得一片模糊。

典农中郎将任峻回头望向了北城,似乎感觉到了曹丕投射在他身上的目光。

深沉,阴暗。

任峻搓了搓手,他的手掌,因长年累月督促屯田,勤于农事,磨出了一层厚茧。

他擅长屯田,但是不擅长作战啊……

之所以他担任了中郎将,不是因为他在武勇上有多少建树,而是他和曹氏是亲戚。

他不由得将手掌在身上衣甲上擦了擦。

片刻之后,又忍不住擦了一下。

一个时辰前,世子曹丕那不容置疑的命令,犹在耳边回响。

『任将军,此乃某之决断!战机瞬息万变,岂能说什么万全?某知你忠心,此事若成,汝便是解邺城之围的首功!』

忠心啊……

任峻停下脚步,望着城外沉沉的夜色,心中一片苦涩。

他自然是忠心的。

自当年兖州动荡,他散尽家财,募集宗族、宾客、部曲数百人归附曹操以来,他的生命便与曹氏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他记得那些筚路蓝缕的岁月,曹公拍着他的肩膀,称赞他『典农屯田,国之根本,粮秣无忧,则军心可定』。他不懂那些高深的谋略,也不善言辞,只知道曹公将屯田重任交给他,是莫大的信任。他唯一能回报的,便是兢兢业业,令出必行,唯有忠诚。

他负责屯田,兴修水利,督造军械,将后方打理得井井有条,确保前线大军粮草无虞。

攻克二袁,占领冀州,那辉煌的胜利背后,也有他任峻和无数像他一样默默耕耘的属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