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6章 王道岂容疑圣聪,铁甲铮铮破九重(1 / 4)
曹丕错了,但是一个很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
天子错了,但是又不能有错。
大汉山东中原的规则,是不会有错的。
如果出现错误,请参照第一条。
比如出现天灾人祸了,按照老董同学的说法,是天神不满意了,发怒生气了,人间有些问题了,但是承担责任的依旧不是所谓的‘天子’,而是‘三公’。
不管这个‘三公’上任几天,或是几十天,反正就是这个‘三公’的问题。
这是从大汉就开始的‘潜规则’,是这一套精心构建的政治神话和统治意识形态的运行系统。
老董同学或许想过,或许觉得可以依靠‘后人的智慧’,但是很显然他的‘天人感应’的理论,永远只会被越用越偏。
‘天授’,这是所有古代封建统治者凌驾于百姓民众之上的,最为根本的理论基础。
皇帝被称为‘天子’,以此来表示,或是掩盖他的权力不是来自人民的事实,而是装作是来自上天。统治者的统治是‘奉天承运’,所以如果百姓民众质疑统治者出错,那就等于是百姓民众质疑了‘天’……
在封建王朝宗族制度当中,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君父’,或是‘君母’,官员是‘父母官’,百姓是‘子民’。在这样的体系中,‘父母’永远是权威的像征,若是长辈承认犯错,就会动摇整个家庭结构的稳定。
同时,最为关键一点,就是维持统治合法性和社会稳定。
统治的合法性创建在‘天子圣明,洞察一切’的假设之上。如果这个神话被戳破,那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挑战就会接踵而至,百姓民众就都可能以‘纠正错误’为名起来质疑整个的统治架构之中的官僚。
而官僚么,有谁不清楚自己屁股帘子下面究竟有多少屎……
承认一个错误,可能会引发对一系列相关决策的质疑。
这会象推倒多米诺骨牌一样,导致整个政策体系乃至统治合法性的崩塌。
因此,维护皇帝,或是上官‘永不犯错’的形象,也就是维护自己的权柄,同样也是维持整个帝国秩序的成本最低、最有效的方式。
而所谓历史上皇帝下‘罪己诏’承认错误,通常是到了天灾频发、民不聊生、政权岌岌可危时的最后手段。这是一种危机公关和表演,目的在于‘重启’合法性,而非真正的制度性纠错。
即便如此,也是极其罕见和沉重的。
所以,现在明显是曹丕‘错’了……
但问题是,曹丕可以‘认错’么?
或者说,能说是曹丕的‘错’么?
当任峻倒下之时,曹丕正站在城门楼上。
出事了……
这是所有人都意识到的问题。
火光在秋夜的风中忽明忽暗,将曹丕的脸庞也半隐半现。
曹丕是世子,按照‘道理’来说,王子犯法都是要论罪的,何况是世子?
但是,曹丕只是让任峻去‘试行’一下,这样也能说是曹丕的错?
曹丕的本意是不是好的?
而至于是试行,暂行的过程当中么……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史记当中被大书特书,然后好象是政治多么清明,司法多么严谨,而实际上,这一件事从头到尾,都是一个骗局。
这个‘王子犯法’,说的是商鞅变法之时,史书记载,太子因触犯了商鞅制定的法律被抓个现行,商鞅在查看完证据材料后认为,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按照法律应该判肉刑,但是太子毕竟是太子,肯定不能让未来的国君是一个残废之人,于是商鞅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找替罪羊。这个替罪羔羊必须是一个对于太子犯法负有最大的管教义务的这么一个人,商鞅思来想去最后找到两个,人一个是公子虔一个是公孙贾。
好,且不论这‘替罪羊’究竟合不合规,就说这个事情的真实性……
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而事件当中的‘王子’,也就是秦惠文王,嬴姓,赵氏,名驷,是出生于哪一年呢?
抱歉,也是公元前356年。
然后商鞅表示,新法推行一年了,然后推行不下去的原因,竟然是‘王子’犯法……
一岁的‘王子’,犯了什么法?
是拉屎不规范,还是尿床了没画个圆?
怪不得公子虔恨商鞅啊,这就象是商鞅公然判决,表示我知道这事情不是你的锅,但是就要甩你头上,你能奈何?你能怎样?
公子虔于是闭门八年憋大招,一出来就干死了商鞅。
火光照耀在了曹丕苍白的脸上。
他看着任峻那具血肉模糊的尸身被骠骑兵卒架起,胸腹之间鲜血淋漓而下,在火光之中闪铄着暗沉之色。
城头上下一片死寂。
邺城守军士卒们默默注视着这一幕,眼神复杂。
有人面露悲戚,有人眼神躲闪,更有人偷偷望向曹丕,目光中带着难以掩饰的质疑。
曹丕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该他上场表演了。
‘骠骑军……好狠毒的手段!’曹丕的声音突然响起,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