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消费主义(11.6k)(3 / 7)

加入书签

,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他举了一个生活中的小例子:“每次想买东西的时候,问自己两个问题:‘我是真的需要它,还是只是想要它?它能不能帮我更好地实现我的目标?’”  李凡转过身,指向屏幕上的一句话:“消费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贵,而在于它是否真正提升了你的生活。”  他语气中带着几分坚定:“作为企业,我们有责任为消费者提供选择,而不是制造诱惑。”  “这就是星联的原则:用技术帮助人们节约时间和成本,而不是让人们为了无意义的东西买单。”  李凡用一种更加温和的语气说道:“我知道,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把消费变成了一场比赛。”  “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人生不是赛跑,消费更不是用来攀比的奖牌。”  他说着停顿了一下,目光从观众席扫过,最后落在摄像机上:“消费是为自己选择的过程,而不是为别人证明的工具。”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能力决定自己的消费方式,而不是被环境推着走。”  掌声响起,经久不息。  李凡的回应,不仅是一场精彩的反击,更是一场关于消费观念的深刻探讨。  -----------------  李凡的演讲,进入下一部分,他的语气稍稍一顿,目光扫过全场。  带着几分思索开口:“消费主义陷阱,还有一个最隐蔽,却最常见的表现形式。那就是——向上社交的误区。”  “社交的例子,我们前面说过,但是这次还继续拿它举例子,是因为它离我们大家是非常近的。”  李凡从容地走到台前,用一段简单的话语,揭开了社交消费的矛盾:  “社交,这个词听起来多么正能量。它让人们联系在一起,交换资源,共享价值。”  “可是为什么,很多人却把社交,变成了困住自己的枷锁?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误解了‘向上社交’的意义。”  他微微一笑,举了个令人捧腹的例子:“就像你想加入一个高尔夫俱乐部,结果发现,别人玩的是高尔夫,你玩的是‘穷尔夫’......”  “因为你背负了一身贷款买来的装备,却发现自己既没有享受到乐趣,也没换到任何机会。”  现场笑声四起,但这种幽默中也带着几分深思。  李凡趁势接着说道:“这种场景,可能你没经历过,但你一定见过。”  李凡转身指向屏幕,上面列出了向上社交的三大误区:  【误以为超出实际阶层的消费,能换来自己所需的资源】  他指向第一条,语气平静却坚定:“这是最常见的错误。有人以为只要砸钱,就能进入更高的圈子。”  “但现实是,你靠消费进

入的圈子,只会让你在门槛上摔得更痛。”李凡讲述了一个具体案例:“有个年轻创业者,为了融入一群投资大佬,贷款买了一辆豪车,每次见面开得风风光光。”  “结果呢?没人因为他的车,愿意多听他的项目计划,反而觉得他太过功利。”  “最后他不仅没融入圈子,还欠了一堆贷款,连公司运营都受到了影响。”  他顿了一下,抛出一个核心问题:“资源交换从来不是靠外在,而是靠内在。没有能力和积累,你就算勉强进入,也很快会被淘汰。”  【误判社交标配的重要性】  他切换到第二条,语气中带着些许戏谑:“每个圈子都有所谓的‘标配’。比如吃饭得去米其林餐厅,谈事情得约在五星酒店的酒吧。”  “有人觉得,只有符合这些‘标配’,才能赢得尊重。”  他举了个反例:“我的一个朋友,每次和客户吃饭,都坚持去一家街边老店。环境不豪华,但东西好吃又实在,关键是客户吃完心情特别好。”  “结果呢?他一年内签下了三笔大单,还跟客户成了朋友。”  “可见,社交的标配,不在于形式,而在于你的价值。”  然后接着开玩笑说道:“如果店子火了,老板记得给我打广告费。”  现场哄然大笑起来。  【错误地把虚荣当成社交目的】  李凡的语气稍微低沉了一些:“最后一个误区,是最危险的。为了满足短暂的虚荣心,有人拼命追求圈子的‘光环’,却忘了自己的长远目标。”  他打了个比方:“这就像你想买一张船票去远方,却把所有钱,都花在了船上的餐厅和礼品店。”  “结果呢?船还没到岸,你的钱已经用完了。”  在一片若有所思的氛围中,李凡换了一个轻松的语气:“说了这么多误区,大家可能会想,那我们是不是不要向上社交了?当然不是!”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正确认识社交的意义。”  他总结道:“社交的真正目的,是交换价值,而不是炫耀表象。资源的获取,不是靠你穿了什么,开了什么,而是靠你能提供什么。”  屏幕切换到一张表格,上面列出了两个对比:  错误的社交逻辑:用消费匹配门槛->被圈子消耗资源  正确的社交逻辑:用能力赢得尊重->在圈子中积累资源  “大家看,这就是本质的区别。”李凡说道,“你是被圈子‘消费’,还是在圈子里‘成长’,完全取决于你的心态和行动。”  李凡接着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案例,进一步剖析了盲目追求社交标配的风险:  “从我1990年创业至今,遇到过不少企业主,其中有个小企业主,花了大量资金参加一个所谓的‘高端人脉圈’,报名费10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