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调母老虎离山(二合一为他朝若是同(2 / 9)

加入书签

意小组的讨论会。

中华民族的百年奥运之梦,定然是要从申奥之前的筚路蓝缕就开始积累素材的,一直拍到残奥会闭幕。

导演顾筠站在摄像机后,这位1991年毕业于北电的纪录片导演,作为奥运历史第二位女性导演,在奥组委的委托下,承担起了奥运题材的纪录片拍摄任务。

纪录片名叫《筑梦2008》,影片全部采用超16mm电影胶片画幅,以北平奥运会为背景,通过七年的跟踪拍摄,已经积累了近1000小时的素材。

当然,纪录片的精华还是要从今年3月24号奥运圣火在雅典点燃,开始在五大洲传递的那一天算起。

今天他们要拍摄的,就是路宽和张一谋领衔的奥运开闭幕式创意小组,简单而不简约的一天。

4月17号中午,顾筠正在指挥现场的布光。

纪录片的布光大多以自然光为主,有时候穿插着重点人物的访谈,会特意搭景布光。

自觉万事俱备,顾筠准备从门外往里走一遍试试镜头效果,迎面正好遇上奥运创意小组团队午膳归来。

“路导、张导,你们回来啦?今天要打扰你们了。”

路老板笑道:“学姐吃饭没?要不要让楼底食堂给大伙送点儿上来?”

“不用不用,还有别叫我学姐,我哪儿担得起啊!”顾筠今年40岁左右,不过保养得当,看起来不像风吹日晒的导演。

张一谋、路宽、顾筠三人同是校友,又一同为奥运会服务,彼此关系比较熟稔。

老谋子调侃:“顾筠,小路特意拍你马屁,想叫你待会儿多给他一点镜头,你没听懂!”

顾筠性格也很活泼:“是吧,那我愚钝了,不过领导也交待了,要多展现我们为奥运事业奋斗的青年人的风貌。”

“昨天我去采访封闭训练的刘翔,他还比较腼腆呢,不像路导年纪轻轻都登上过世界各种重要舞台了。”

马文端着咖啡进屋,这种场合少不了她:“顾姐,少拍点路导,他太帅了,人家看你的纪录片就不看内容了。”

半晌又自夸了一句:“我也是,我也少拍哈!”

“咦~~~”张继钢等人笑着起哄,顾筠在路宽和张一谋面前姿态还是摆得比较低。

“两位大导演要不给我们指导一下机位、构图什么的?”

“我这被人顾导、顾导的叫着,其实就是鼓捣、鼓捣,真怕拍出来的不入你们的法眼呢!”

路老板摆摆手:“这方面我真是不懂,请张导给你指点指点。”

老谋子呵呵笑着:“没什么,别把我跟这小子同框就行了,多给特写,不然显得我太老!”

办公室里又是一阵欢声笑语,顾筠倒是很喜欢他们这样的工作氛围,团结和谐,谦恭友爱。

只是不到十分钟,她就改变了自己的主意。

纪录片的素材拍摄正式开始,镜头先是缓缓扫过堆满了设计稿的长桌,继而给到长桌两侧的创意小组人员们。

并没有什么主次的座位之分,大家分坐两边,但主要讨论还是由两位总导演主持。

张一谋等人只当摄像头不存在,纪录片就是要还原真实,何况他们也是事无不可对人言。

“各位,上一次整体汇报中,领导们对于文艺汇演、点火、垫场表演已做了批复,今天我们要就几个重点问题再行协商。”

“第一个,《歌唱祖国》的选角问题。”

老谋子示意工作人员链接办公室的大屏,顾筠也让摄影切了一个中远景,把这场讨论里所有人的反应、表情全部纳入镜头。

张一谋兵马俑似的脸上涌现一丝无奈:“《歌唱祖国》的ab角中,a角的小姑娘杨沛宜正巧换牙,估计到时候会缺两颗大门牙,领导觉得可能不够美观。”

“备用的b角林妙可的音色、音准跟她比差了一些,但活泼可爱的气质更胜一筹,能够在开幕式上代表中国儿童的形象。”

“大家议议看这个问题,我个人观点是用林妙可。”

音乐总监陈其钢率先发表意见:“我认为用杨沛宜比较好,孩子们的面孔都是比较可爱的,杨沛宜的声线更好。”

“去年我看了巴黎歌剧院童声合唱团在凡尔赛宫演出,很多孩子都在换牙期,这恰恰是最真实的童真。”

张继钢提出不同意见:“合唱团是合唱团,奥运会是奥运会,到时候全世界40亿观众都会聚焦到舞台上这个小姑娘,孩子们都是好孩子,但何必让人说出话来呢?我支持用林妙可。”

路老板询问几个海外华人的意见:“林颖姐,马文,蔡老师,你们看呢?”

马文摇头:“西方观众的视角里,我认为不会有太大的不同,我偏向于林妙可。”

林颖支持:“我支持林妙可,西方观众对《歌唱祖国》没有太多认知,歌声好与不好他们无从判断,非要选择一个,还是形象更重要一些。”

蔡国强也支持林妙可。

直到有过海外大型舞蹈晚会经历的大胡子陈伟亚提出一个主意,也是后世北平奥运会采用的方法。

“领导指示是以国家形象为重,可不可以按照国际惯例,用林妙可的形象和杨沛宜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